English

法学重镇,珞珈王牌

2006-11-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楚龙强 本报记者 夏斐 我有话说

历史悠久,见证了中国法学教育的世纪风雨

武汉大学法科起源于1926年湖北省立法科大学。作为国共合作的结晶,其法科在当时的中国独树一帜。其实,武汉大学法学教育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作为湖北省立法科大学的前身――1908年5月由原任湖广总督赵尔巽主持创办的湖北法政学堂。192

8年,正式命名国立武汉大学时初设社会科学、理工、文学三学院,随即社会科学院更名为法学院,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命名的法学院。

为推动学术研究,1935年1月,国立武汉大学成立了法科研究所。研究所“以招收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社会科学并供给教员研究便利,提高学术程度及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周鲠生任法科研究所首任主任,这是中国法科研究生教育之发端。

1936年,国立武汉大学建成了当时中国最好的法学大楼。法学院大楼建筑面积达4013平方米,它与其他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一起被胡适先生赞叹为:“计划之大,风景之胜,均可谓全国学校所无。”武汉大学法学院一时名师荟萃,俊彦云集,珞珈山上一派法学胜景。

武汉大学法科伴随中华民族近现代的命运跌宕起伏。它或在专制中抗争,或在激流中挣扎,或在转轨中新生,或在奋斗中发展,见证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彩虹。

群英聚集,谱写了中国法学教育的灿烂华章

中国近现代众多知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民主革命和共产主义的先驱人物都为武汉大学法科浇灌过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有的还为其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辛亥革命后首任司法部长、有民国四大法学家之一称号的张知本就曾担任过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校长;首任法科主任委员高一涵是留学日本学习政法、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法科委员刘芬是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始人之一;中国近现代著名法学家王世杰、周鲠生、燕树棠、梅汝敖、吴学义、李浩培、马哲民、皮宗石、刘秉麟、吴歧、陶天南、蒋思道、刘经旺、葛扬焕、王铁崖、赵理海等都曾在武汉大学法学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法学院韩德培先生、马克昌先生、梁西先生、李双元先生和已故的姚梅镇先生、何华辉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法学家均是所在学科的泰斗级人物,为中国法学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迄今为止,武汉大学法科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法律人才10余万人,其中包括1949年以前的近千人。早期湖北法政学堂和湖北省立法科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有任武昌湖北军政府司法部刑事司司长兼《中华民国公报》主编的韩大载;有与董必武一起从事革命斗争的张荫远烈士;有领导二七大罢工,为工友伸张正义的施洋大律师等。当代有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四位副院长端木正、万鄂湘、张军、熊选国;有以著名法学家姚梅镇、王名扬、陈安明、陈造福、唐表民、马克昌、梁西、李龙等为代表的法学大家;有近20年来涌现的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法学家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畅行法治,书写了众多可歌可泣的正义诗篇

从1931年周鲠生连续发表文章,用国际法深刻揭露歪曲事实的《国联调查报告》,严正驳斥伪满洲国加入国联到1948年韩德培以武大教授会代表的名义出面营救因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学生运动而受到军事法庭拘禁的武大学生;从1945年赴东京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审判日本战犯的梅汝?、顾问吴学义到1980年参与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辩护律师马克昌;从1948年2月武大法律系学生创办的民众法律顾问处到武汉大学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从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仍心系法治的一大批法学家到关心民生疾苦,率先对铁路春运票价上浮向铁道部叫板,引发“中国听证革命”的武大法学学子乔占祥,武汉大学法科学子、学人书写了众多畅行法治,可歌可泣的正义诗篇,展现了珞珈法苑学子学人的崇高风范。

自强不息,创造了艰苦创业的发展奇迹

在“文革”时期,武大法科遭受严重挫折。法科精英或被转入其他高校,或被打成右派,到农场劳动锻炼,或转行从事其他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以韩德培、马克昌为代表的老一辈法学家的努力下,1979年武大在全国较早恢复了法律系,1986年在全国较早重建了法学院。

无图书资料、无雄厚资金,只有8名教师、8间作为学生宿舍的办公用房,要恢复中断21年的武大法学教育,任务是何等艰巨!武大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从筹备到恢复法律系的任务,当年即开始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当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当年创办了内部刊物《法学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三年时间,由国家教委主管、武汉大学主办、法学院承办的法学理论双月刊《法学评论》创刊;用一年时间创办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环境法研究所;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出版教材、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重新构建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网络,举办国际学术讨论会;用两年时间,获批1个硕士点,1个博士点;四年时间,获批6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六年时间,获批自行增列硕士点资格,3个博士点,培养出中国第一批国际法学博士,在全国最早恢复重建了法学院。

蓬勃发展,重铸了珞珈法学的王牌地位

恢复重建法学院后20年来,武汉大学法学院已成为公认的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重镇:拥有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两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拥有国家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国家首批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首批985创新基地;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两期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02年―2004年)80个一级学科排名中,武汉大学法学一级学科排名第二,被国内外媒体誉为“珞珈山上的王牌军”。20年来,武汉大学法学院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果:

创建了一流的珞珈法学团队。20年来,一大批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教师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日趋合理。有7人先后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和基金资助;2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优秀教师特等奖;2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入选中国法学会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4人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被授予“让・莫内欧盟法讲座教授”;1人作为国际组织体育仲裁院的仲裁员入选参加雅典奥运会特别仲裁庭的执法工作;1人进入中国WTO专家组成员指示名单;1人获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人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和法学组主要专家;7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先后有27人次担任中国法学会二级学会副会长以上职务。

产出了一流的科研成果。20年来,共有7个项目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连续两个项目获教育部重大招标攻关项目;获中国图书奖1项,国家图书奖1项、提名奖1项;在已评比的三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奖中,法学院共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居全国高校法学院校前茅。

实施了一流的法学教育。20年来,由武汉大学法学院教师担任主持人的教材3次获得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连续两门法学主干课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先后有1本教材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3本教材获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获教育部、司法部、湖北省法学教材和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3项;3篇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篇获提名奖。

法学院现有本科生1100余人,研究生1700余人。法学院本科生创办了院内学术性刊物《珞珈法学》和《扬帆》,组织成立了“珞珈法学会”;研究生创办了院内学术性刊物《珞珈法思》和《党建与法治》,组织成立了“党建与法治研究会”、“财税法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定期组织活动,交流研究成果。法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先后获全国“挑战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历届团中央“建昊奖学金”评选中,法学院先后有一名本科、硕士、博士获特等奖。1998年法学院94经济法班、2003年法学院00法学2班获全国十大优秀班集体标兵光荣称号;2001年5月,法学院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光荣称号。以法学院两名学生作为主力的武汉大学辩论队在全国“黄山杯”论辩赛中获得冠军,在新加坡国际大专论辩赛中获亚军,我院1名研究生获国际大专辩论赛唯一的最佳辩手。法学院代表队在2003年全国首届“理律杯”模拟法庭辩论赛中荣获冠军,并获最佳书状奖,法学院1名研究生获最佳辩手奖。

开辟了国际化的办学新格局。20年来,武大法学院先后与美国、日本、欧洲、澳洲、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著名法学院建立了持久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学者互访、合作研究、研究生培养等活动。平均每年有1至2名外籍教授长期执教;举办名人系列讲座,邀请多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外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良好局面,学院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法学院留学生的规模逐步扩大,2006年达到127人,分别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学历教育层次覆盖了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

打造了一流的法律服务。20年来,武大法学院致力于国家和地方立法、咨询和法律服务工作,成绩卓著。1992年全国首家民间法律援助机构――武汉大学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成立。目前中心荟萃了众多著名的法学家和优秀的青年志愿者,面向全国,为社会弱者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法律援助机构。以法学院教师和毕业生为专兼职律师队伍的湖北珞珈律师事务所被评为司法部部级文明律师事务所,2001年按照国家政策在体制上与法学院脱钩后仍是学生重要实习基地。1996年,法学院又与湖北省司法厅联合成立律师进修学院,至今已培训律师2500余人次。

建成了一流的法学图书馆。20年来,武大法学图书馆与美国、欧洲、日本、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学院建立有长期的资料交流与合作关系。从2000年起,联合国正式将武汉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列为联合国资料保存图书馆。目前拥有使用面积3000多平方米,藏书近十五万册,中外报刊550余种,阅览座位700余个,设有同时可容纳150人的电子信息阅览室。图书馆面向本科生和社会全天候开放。

启用了一流的法学大楼。2005年7月,凝结着几代人梦想的250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现代化法学大楼投入使用,与狮子山顶经历近百年风雨的老法学院大楼遥遥相望。该大楼除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法学图书馆外,设有500多平方米的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和200多平方米的刑侦实验室、9个可容纳130―160人的多媒体教室、9个60―90平方米的研究室,100多个教师工作室,每一名教授、副教授、访问学者都有独立的办公室。大楼建成时是国内综合性大学面积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法学大楼。

八十年风雨兼程,八十年传承跨越。武汉大学法科从法律救国的历史中走来,在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的年代里,武汉大学法学院依托武大,立足中部,服务中国,面向世界,励精图治,再铸辉煌。法学院师生目前正在向着率先加快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基础厚实、充满活力的国内外知名高水平法学院的目标,并进而向世界一流法学院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