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2006-11-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张景华 我有话说
“既要经济发展速度,又要社会和谐程度,归根到底要提高市民幸福指数。”这是惠州市委市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理念,也是全社会形成的一个共识。广东惠州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为百姓带来了实惠,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指数。

政府重“民心”

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惠州十分注重

把为百姓办实事的过程,视为培养人们和谐理念、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在惠州有个“行风热线”,这个城市的领导者、各政府部门的负责人纷纷走进电台直播室,接听市民打来的热线电话,现场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文明政府,阳光服务,我们欢迎!”惠州的老百姓说。

75岁的王泽坤老人祖祖辈辈在惠州东江边长大,虽然水北村在1990年惠州开发江北新区的时候已经是有名的“城中村”,但村里环境卫生恶劣,道路不平,乱搭乱建情况严重,村民生活水平较低。但如今,老人已经搬进了由政府建设的安置小区,随同老人搬进来的还有水北村的1165户居民,他们都住上了精心设计建设的新楼房,并从以前的务农转向了经商,逐渐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惠州数码商业街位于市区下埔横江沥上,由于历史原因,这里一度污水横流,被市民称为“惠州的龙须沟”,后来,惠州市向社会公开招标,对横江沥进行治理,一家公司中标投资6000万元建起了数码商业街和120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

惠州还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切实解决城市群众的困难和“三农”问题。从2003年起,惠州市建立和完善了城乡最低生活基本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危房户(或无房户)扶助、城乡居民就业培训等制度,并逐步解决了群众看病难、读书难、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等“一保五难”问题。特别是近5年来,惠州共改造薄弱学校427所,并为4万多名特困学生解决了入学难问题。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惠州又在市区新建、改建和扩建中小学校15所。

城市讲“爱心”

在惠州,“争创文明城市,争当现代公民”的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卫生整治、义务植树、无偿献血、西湖清淤、扶残济困、抗洪抢险、见义勇为……无数的职工、干部、学生、军警、市民自觉加入其中。

近两年来,惠州改造城中村和旧城拆迁总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建设整治大拆迁,数千户居民积极支持,与建设者们共同演绎了许多感人至深的“阳光拆迁”故事。

在惠州有个慈善总会,成立1周年筹款9332万元。一年来,该会已发放慈善款3745万多元,“我们有特殊困难也可以得到资助。”惠州的外来工说。

在惠州市第八中学有一个“西藏班”,建班11年来已经培育了200多名来自雪域高原的学子,他们从这里走向了更高学府。“在惠州有一种家的感觉!”西藏班的藏娃们说。

惠州是一座军城,军地“有事没事多来往,大事小事好商量”,军民“共筑长城,鱼水情深”,惠州两度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殊荣。“惠州是我们的第二故乡。”驻惠的子弟兵说。

在大亚湾有一批外国专家,他们工作之余,走进当地的学校开展义务教学,和当地居民一起开展环保活动,中西文化,在这里融为一体。“我们热爱大亚湾。”老外们说。

“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工作就是惠州人。”这话在惠州十分流行。“惠州的普通话推广程度堪比深圳”,曾经有这样一个比喻,在惠州一桌子人吃饭,大概1/3是外省人,1/3是惠州之外的广东人,1/3才是本地人。初到惠州的人,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与广东许多城市相比,惠州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和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的确让外地人备感亲切。

农村被“关心”

惠州还有8成人口在农村,在历年解决农村“八难”问题的基础上,从2005年起,惠州每年新增财政的70%用于农村,未来3年将拿出3亿多元用于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这是1号民心工程。”惠州的农民高兴地说。

目前惠州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家庭已全部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在全市1039个行政村建立卫生站,对村医进行补贴,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73.2%;全市14.8万农村人口饮水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面实行农业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免收农村独生子女、纯二女结扎户、受重灾户家庭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书费。

惠州市委市政府除了利益向下,抒解民困外,还积极为农民增收出谋划策。47岁的曾宝田被誉为农民画的第二代作家,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聚精会神地描绘一幅日出而作图。惠州龙门县积极开拓农民画的销售市场,建立销售渠道,并开办培训班请来画家提高农民画画的技能。多年来,龙门农民画曾在广州、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展出,也曾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瑞典等国家举办展览,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是全国三大农民画乡之一。今年,龙门农民画在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上,所有展品好评如潮,被抢购一空。由于农民画市场行情看好,学习、生产农民画成了部分农民的一项新的谋生技能。农民们每月生产、销售农民画的收入普遍有400多元,有些技艺较好的可以达到800至1000元,带动了一大批村民脱贫致富。

惠州市委、市政府还确定了“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方案:惠城、惠阳两区重点发展梅菜、甜玉米、荔枝,博罗县重点发展韭黄,惠东县重点发展马铃薯,龙门县重点发展年桔。不久,万亩梅菜标准化示范基地、万亩甜玉米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及万亩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区等分别建成,6大农特产品的“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及产业化布局基本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局面开始显现。惠东县平海镇径口村村民原瑞国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他家种的8分田马铃薯给他带来了上万元的收入。如今在惠东平海、博罗石湾等地,一栋栋新楼盖起来,被村民亲切地誉为“马铃薯楼”、“韭黄楼”的小洋楼随处可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