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们的生活还会有“诗意”吗

2006-11-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曹建文 我有话说
“生命,如春水/当冬季过去/红日初升/伴着那大海中的小船/在生命的港湾,荡漾/向黎明的映日的荷花/倾诉/不是大明湖在荡漾/而是小船的梦境/醉了/人们的心儿也醉了/伴着朵朵白云/来了,漂来了/那只生命的小船。”你能
相信吗?上述这首名为《生命的小船》的颇具意蕴的现代诗,并不是出自某位诗人之手,而是由写诗软件“造”出来的。

目前,造出上述作品的“猎户星自动写诗机”在网络上十分流行。你只需打开软件,按照提示输入几个关键字或词组,在零点几秒钟内,就有可能生出一首意境文采俱佳的新诗。据了解,此类软件一面世,就受到网友的“青睐”。笔者进入该网站,发现通过该软件“写”出的诗,正以每小时近四百篇的速度递增,在短短的40天时间内,就“写出”了约40万首。

写诗软件的横空出世,激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有人直斥这类软件“是对诗人的糟蹋,是对诗歌的侮辱和亵渎。”也有人对此给予了针锋相对的回应:“使诗歌遭受侮辱和亵渎的,不是写诗软件,而是诗歌本身的堕落。”如果将这一论争与此前因“恶搞赵体诗”而引发的一场网络集体狂欢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浩荡的诗歌传统正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事实上,诗歌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作者为了抒发自己内心情绪而创作的文字,其特别之处在于语言的精炼和意境的考究,在于创作者必须尽量介入生活、体验生活,并将生活感悟凝缩成文字,使读者产生心理共鸣。中国之所以流传下众多能带给人们强烈心灵震撼、滋养人们心灵的经典诗篇,正是因为这些诗歌的创作者始终坚持宁静、澹泊、旷达的人生诉求,正是在于诗歌的写作是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学创作活动。而诗歌的创作者如果一味地图省事、省力,甚至于利用所谓的“写诗软件”走捷径,只会导致“欲速则不达”。诗歌创作者对“写诗”软件的依赖,不仅会使其失去感悟生活的直觉,导致其语言运用能力的下降,而且会扼杀创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泯灭个性,使其成为只会使用软件的“机器”,变成完全意义上的“单向度的人”。

著名思想家海德格尔一句“人,诗意地栖居”,既彰显着思想家对理想生存方式的诗性追求,也承载着普通民众对诗意生活的内心期盼。如果我们的诗歌创作总是充满焦虑、浮躁、娱乐的心态,如果我们的经典诗篇总是被偷梁换柱,如果我们只需往电脑中输入几个简单的词语就能创作出一首“优美”的诗作,我们的诗歌传统还能存续吗?当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诗歌借助电脑技术而变得俯首可拾时,当恶搞诗歌成为大众的集体狂欢时,我们的生活还会有“诗意”吗?如果我们仅仅靠软件写诗,那不仅仅是诗歌的悲哀,更是对我们厚重的文化传统的嘲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