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经济过热,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此次宏观调控是及时和有效的,不仅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把过快的增速放慢了下来,而且也没有出现大的回落,避免了经济运行的剧烈波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如是总结宏观调控的成效。
李晓超分析说,管住项目、管住信贷、管住土地、管住环保、管住能耗“五管齐下”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国民经济出现“三稳一落”态势: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位回落,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4%,比二季度11.3%的增长速度回落了0.9个百分点,基本回落到一季度10.3%的增长水平。第二,工业生产增速回落。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比二季度回落1.9个百分点,不仅明显低于6月份增长19.5%的增长速度,也低于上半年增长17.7%的增长速度。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三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2%,比二季度回落7.7个百分点。第四,货币信贷增速高位趋稳。人民币贷款增速有所控制,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2%,比8月末回落0.9个百分点,比7月末回落1.1个百分点。
透过这些成绩,我们看到中央在宏观调控技巧上的娴熟和精当。李晓超认为此次宏观调控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宏观调控多重用力,既重视货币政策,也使用了财政政策;既重视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也适当运用必要的行政措施,在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还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二是边看边调。在4月份出台的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又分别于7月份和8月份两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三是微量频调。在短短半年内,仅货币政策就动用了4次,而每次调整的力度不大,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存贷款利率调整都在0.27个百分点。
结构仍不合理,宏观调控有待加强
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国内消费则显得相对不足。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去年的52.1%。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的结构性矛盾是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居民消费率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数据表明,今年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还在继续扩大: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保持贸易顺差,从去年开始增加的幅度比较大,今年1-9月份,外贸顺差已达到1098.5亿美元,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预计今年全年我国贸易顺差将达1400亿美元。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认为,从贸易数量与贸易金额来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贸易大国,但从贸易结构、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及贸易环境来看,我国对外贸易仍处在成长基础较为脆弱,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贸易环境日趋严峻的局面。以出口产品结构为例: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目前位于产业链的低端,出口贸易额的55%以上来自加工贸易,而高新技术产品90%以加工贸易形式出口。这种资源类高耗能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恰好导致国内对能源类和资源类产品的需求居高不下。
专家们指出,当前宏观调控在总量上的确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作用,但在结构方面,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在环保和能耗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和能源定价等深层次因素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环保和能耗目标完成的难度很大。比如推动本轮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是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等行业,主要的利润增长点也集中在这几个行业,由于市场预期较好,潜在产能过剩行业也主要集中于此,因此,它们是本轮宏观调控的主要着力点,也应是环保和降低能耗的难点。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下一步,中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点是解决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问题,使之平稳收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指出,今后一段时期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外需和投资的依赖,加强财政、货币、贸易、产业、投资的宏观政策相互协调配合。同时,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认真落实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各项措施,稳定住房价格,调整住房供给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专家指出,此次宏观调控政策中,土地与信贷是被严控的两道“闸门”。土地调控一度是有效的手段,产生了很大的杀伤力。但在对开发区整顿清理、对城市用地进行严控之后,土地调控的政策效用已减弱。因此,政策的选择落在了货币政策之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表示,中国经济增长偏快势头有所放缓,汇率弹性有所增强。今后一段时期人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既要加强短期的流动性管理,又要着眼于中长期的稳定增长,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特别要利用这一时期积极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利率形成机制;加强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大力扩展债券市场,鼓励债券产品创新,推动机构投资者发展。唯其如此,多管齐下,有进有退,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