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教授在1999年接受采访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成思危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您如何看待这一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态势?
成思危:高等教育确实存在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高校扩招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要保持平衡,但是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的入学率大大提高,再加上传统观念中比较重视普通教育,而不重视职业教育,所以造成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比例的失调,人才结构的失衡。现在中央非常重视职业教育问题,因为一个工厂不能没有工人和技师而只有工程师;一个医院不能没有护士而只有医生。
另一方面,在高校扩招过程中,由于师资、校舍、后勤等方面跟不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比如,老师上课负担太重,甚至备课都会受影响。我认为我们的大学最重要的职能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如何真正鼓励学生去创新,是一个大课题。研究生教育也要着重抓质量,不能只追求数量。
记者:您现在亲自指导着数名博士生,您能否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谈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您更注重研究生哪些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成思危:我每个月要跟研究生开一次答疑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平时比较忙,就用电子邮件、书信等方式和研究生联系。
我觉得,在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首先一条就是教同学们要学会做人。因为人品、素质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第二,要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对研究生的论文发不发表没有硬性要求,但是我认为还没有成熟的研究成果不要随便发表;第三,就是着重给研究生指出一些思路,让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探索。我不干涉他们的具体工作,但他们的思路要正确。作为导师,我不限制他们自己的发挥,而是鼓励他们创新;第四,鼓励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启发。为什么把他们聚到一起?就是要让他们有相互启发的机会。我希望他们不要只懂得一点专业知识,既要有专业的深度,还要有基础知识的广度和哲学的高度,另外还要有远见。具有这种四维知识结构的人才正是我国需要的未来的科技领军人才。
记者: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学生角度来讲,不仅要做到专业精深,还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学术修养呢?
成思危:我觉得,科学研究本身就是要创新,科学研究首先要抱一种务实的态度,要实事求是,从客观的事实中寻找规律,这对初入科学殿堂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这里面我认为有几条比较重要:
第一,要认真地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要如实地去分析这些成果。在一般情况下,我主张学生首先要学会查阅文献,要求他们写读书报告。第二,要尊重别人的劳动。如果引用了别人的成果一定要说明。第三,要认真。对于所引用的文献,有些数字、日期、情况可能要参考几个不同的文献,最后来做判断,这是因为有的文章不一定准确,另外有的观点也不一致。第四,在别人的基础上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我一般讲话,喜欢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的观点。科学研究也一样,既要熟悉人家的思想,又要提出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