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17时,黄陂区武湖农
舞台上,演员们的戏袍干净整洁,唱得有板有眼。“穿黑衣服的是包公,穿绿衣服的是赵琼瑶。她一个弱女子,千里迢迢四赴河南,为伸张正义不怕艰险,佩服!”台下的老人官昌大指着台上演员向记者介绍:“这个月6号,他们来演过一次了。可我们没有看过瘾,今天又把他们请来了。只要他们来了我是每场都看,演员我个个都认识。”
在后台拉三弦的丁建华老人年过七旬,依然精神矍铄。老人从黄陂楚剧团退休后,66岁时被青年楚剧团聘来。当时剧团乐队急需要人,专业点的年轻乐师都嫌钱少、活儿累,不愿来。4年来老人跟着剧团走村访乡,一场演出也没落过。
老人平日怎么工作的?“下午一般演出3个小时,晚上再排练两三个小时。有时为了排好点,常常练到5个小时。”工作这样辛苦,老人家吃的消吗?老人接着爽朗地说:“不苦,我一辈子就是做戏班工作的。来这里,只是因为它是我家乡的戏团。我本来就有工资的,也没想过在这儿挣钱。门票收入高时我们就有点收入,门票收入少时,我们也就是吃顿饭。”
青年楚剧团共26人,其中夫妻就有8对,外面的人常笑称这是个夫妻剧团。张建琴和常建运是一对夫妻,也是剧团1984年成立以来最老的员工了。他们已经有了2个孩子,因为忙,都给爷爷奶奶带着。两口子每个月大概能挣到1000元,但收入并不稳定。“去了穷的地方,门票2块钱也没人来看,也要演。”常建运告诉记者:“10年前的一个中秋节,我们去麻城龟山镇演出,当天晚上只卖出了两张票,我们演员还是坚持演出。虽然第二天剧团连早饭钱都没有了,大家依然没有怨言。”
在戏台白帏帘子的后面,有三张简易的床和一溜地铺。老演员们睡床上,年轻演员睡地上。虽说戏团有8对夫妻,但全团26个人挤在一块,即使夫妻也不能住在一起,只能按性别分开住。“这里的条件还算好的,起码不漏雨。”唱青衣的张建琴说:“有的地方漏雨,我们每家的帐子四周都搭上油毛毡,床前再放上一排脸盆,叮叮咚咚的,大家看着都乐。”
“我们生活可以将就点,但对待演出的质量不能将就!”现任团长杜文华告诉记者:“绝不能把剧团当作草班子。”每次演出前一天晚上,所有演员都要连夜排练,唱、练、做、打每个环节都不准马虎。每次剧团的经典剧目《庵堂认母》一上演,台下的观众常常感动得掉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