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来说,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较为薄弱。如何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目前高校十分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在理工科学生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人文素质教育能丰富理工科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其民族精神。培育强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的民族竞争力,这
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是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它强调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恰恰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可以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理工科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
人文素质教育可丰富理工科学生的情感智慧。情感智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及自我激励、承受挫折和人际交往等能力。通过人文学科建设,能促使理工科学生情感智慧的提升。
人文素质教育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导向、动力和原创性源泉。美国学者约翰・纳斯比特在《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从属意义的追寻》的序言中指出,科学技术给人类送来了神奇的创新,但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毁灭性的后果。人文素质教育为自然科学提供人文导向,培育社会责任感,促使反思、怀疑、批判,推动自然科学健康发展,使之更深刻、更合理、更永恒。发现问题是自然科学的一大使命,人文素质能为之带来所需的直觉、灵感和想象力。
那么,如何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创校初期,就拟定了培养实用工程技术人员的目标,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作为理工科学生的第二主修课列入必修课,规定总共要修满不少于8门的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学分。尽管我国也开设了一些针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清华大学规定理工科学生只有拿到文史哲艺专业课13个学分才能取得学位,华中科技大学规定必须通过中国语文达标考试才能拿到学位。但总体而言,能够深入浅出、全面系统地阐释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人文社会课程还是太少。因此,高校要开展课程改革和研讨,精简陈旧、重复的专业课程,多安排一些与人文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
二、强化专业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高校往往把科学作为一套概念体系、一种研究活动的过程、方法、技术和结果来讲授,而不是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播。科学作为文化,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知识体系、研究活动和社会功能。既然是知识体系,就应有依托于科学知识之上的科学思想和信仰;既然是研究活动,就有贯穿于科学研究活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审美;既然具有社会功能,就应有与之相关的科学伦理准则,以及制度文明、人类关怀、敬业进取、团队精神、实事求是等科学素质。因此,要在自然科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寓教于学,贴近专业,贴近实际。
三、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校园文化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时代社会密切相关而又各具特色的人文氛围。因此,要从营造和优化素质教育的育人环境的高度,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来营造和建设校园文化。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古代中国,教育不以培养专家为目的,而是集“传道”、“授业”和“解惑”于一体,更注重心智训练和情操陶冶。现在,理工科教师更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育人功能被弱化。教育应以“全人教育”为理念,注重通过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理工科专业教师要重视自身职业情感和学生学习情感,要重视学生教育的动态历程,注重过程教育和个性培养。还可以提倡教师的“沉醉式”教学实践,从而达到反向的幸福感和快乐。
五、要紧密结合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是把人教育成“人”,一个有理智、有理念、有理想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一个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人。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为何而生”的教育与“如何而生”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并把“为何而生”的教育置于首位,使学生懂得“人是什么”、“我是谁”。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讲的都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提倡,什么不该提倡。高校要结合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充实和强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强化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知荣明耻;组织和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中汲取精华,陶冶情操,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者单位: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