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建和谐文化与借鉴其他文化

2006-12-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关晓丽 我有话说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丰富思想资源。

文化是人类认识的共同结晶,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发展无不以一定的传统为基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积累

了灿烂的文明与文化。和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里,“和”字已赫然存在,并在《易经》、《尚书》中得到应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的名言。老子则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老子那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和”的思想一直被传承。“天人合一”、“天人一体”、“顺天合人”、“中庸”、“中和”,将和谐体现在了自然、社会、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有多长,和谐的思想光辉就有多远。

任何阶级社会都有两种文化,统治阶级的文化和被统治阶级的文化。但任何民族文化除了具有阶级性的内容外,还包括大量具有社会性的共同文化,反映对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过程中,既不应盲目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也不能把传统文化视为一钱不值,而是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因为它毕竟是中国几千年发展的产物和积淀。我们要吸收它能够和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容,经过现代转换,赋予其时代价值和现代意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就是这样做的。比如,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唯实思想的精华,将“实事求是”赋予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和发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和谐文化的特点是多样性共存,兼容并蓄。两种异质文化相遇,总是既互相碰撞、互相冲突,又互相学习、互相吸取,这是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往往具有不同的内涵、特点和意义,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的催化,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由欧洲形式变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形式,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性、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

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我们所倡导的和谐文化与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之间并不全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相互借鉴、共生共荣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该吸收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承认不同文化存在的价值,站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正确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多样文化的关系。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以信息为载体的各种文化和思潮相互激荡。我们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到内不失自己固有之血脉,外能适应世界浩荡之潮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的是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传统的和谐思想、和谐文化、和谐理念,并结合时代特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超越。(作者单位:长春税务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