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走在全社会的前列注重用先进的思想和精神贯注部队,进而影响群众,辐射社会,是军队的优良传统。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军队始终不渝地保持和发扬了这一传统。早在第一个全国性的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政府在瑞金成立的时候,人民群众的歌谣中就唱出了“北京南京比不上‘瑞京’(当时瑞金曾改名为瑞京),美国英国比不上‘兴国’”,可以说是对和谐最好的赞美了。解放前,唯有陕甘宁边区实现了“十无”: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解放后,南京路上好八连”树起了“霓虹灯下哨兵”的新形象,展示了“拒腐蚀,永不沾”的精神风貌,对全社会起到了示范作用。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从雷锋这一典型形象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人与人相处的一种美好、一种“和谐”,这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真谛所在。当前,在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上,军队一定要走在社会的前列。
积极参加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和地方抢险救灾工作参加和支持国家建设是宪法赋予军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军队在完成教育训练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与抢险救灾,为国家繁荣发展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赞扬,以至于形成了哪里最苦、哪里最累、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解放军的共识。目前,军队积极参加和支持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经济和社会建设任务,配合地方政府积极参加抢险救灾,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就是为和谐社会做贡献。
进一步创新双拥共建活动一部双拥共建的历史,就是军民团结共创“和谐”的历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在旧中国,旧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形同水火。在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军民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1943年1月,陕甘宁边区军民发起的“拥军优抗、拥政爱民”运动,极大地改善和密切了边区的军政军民关系,双拥运动迅速发展到全国,并一直继续下来,形成优良传统。1982年初,河北保定地区驻军同当地人民群众首创了军民共建文明村的形式。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推动下,军民共建迅速在全国展开。许多地方共建由治理“脏乱差”,逐步发展到加强思想文化教育、道德、治安建设;共建范围由单一分散的共建点发展到相对集中的文明小区,进而发展到争创“双拥模范城”和“双拥模范县(市)”。回顾历史可以看出,双拥共建是个创造。它之所以在新时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体现了“和谐”的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军队应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双拥”和“共建”工作,从政治上看待和处理军政军民关系问题,不断密切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双拥共建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进一步和谐军队内部关系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一部反映军队内部关系的《哥儿俩好》电影,一首赞颂军人之间亲如兄弟的“我叫司马义、我叫艾买提”的歌曲,曾使无数青年为部队中那种人与人真诚团结、互助友爱的关系所折服。军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首先要有和谐健康的内部环境。要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密切官兵关系,切实维护官兵权益,充分发挥官兵的主体地位,不断改善官兵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大力营造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军营内部关系,努力把军队建设成为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