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寻找救命恩人

2006-12-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李金清 法制日报记者 李群 本报记者 喻国 我有话说

图为马怀宇牺牲前不久参加“长征在我心中”演讲赛时在演讲现场。这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

9月21日7时35分,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辆正在行驶的公交车内突然起火,5人当场死亡。

在此后几天里,有多名在大火中死里逃生的群众,以不同方式寻找一位身穿深蓝色运动服的救命恩人。

惊魂甫定的牡丹江市网通公司职工孙庆艳回忆道:“当时正值早晨上班高峰,车上挤满了人,车内起火后,火势迅速蔓延,乘客乱作一团。后车门被堵住,大家纷纷向前车门涌去。这时,在车厢中后部一位身穿深蓝色运动服、身体强壮的男子,顾不上扑打自己身上的火苗,以闪电般的速度用臂肘打碎周围的车窗玻璃。开始,我们还以为他自己要逃生呢,没想到他接二连三地把我和其他人推出去,不少人顺着他打碎的窗户爬了出来。在场的群众眼含热泪,纷纷说,大难不死,多亏了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啊!”

在收治起火公交车内伤员的解放军209医院,从大火中逃生的牡丹江市邮政局职工李晓丹,给武警牡丹江支队直属大队教导员马怀宇的女儿学校打电话,问一位身穿深蓝色运动服的学生家长是否平安下车。李晓丹说:“公共汽车刚离开站点儿不到300米,车厢中后部就起火了,我被吓得不知所措,是一位身穿深蓝色运动服的男子把我推下车的。我在孩子的学校家长会上见过他,知道他是森林武警。当时车上比较乱,我也不知道他下没下来。到医院后,想问问他伤着没有。”

当天17时45分,武警黑龙江省森林总队领导的电话急促响起。

“报告首长,我们支队直属大队教导员马怀宇可能在今天早晨牡丹江市公交车起火中遇难。”

“怎么叫可能遇难?”

“是马怀宇妻子听别人说的”,武警牡丹江市森林支队领导解释道:马怀宇昨天下午请假到市内办事,支队批准并要求他今天下午两点前归队。中午11点多钟,支队接到他妻子的电话,说公交车起火后,接到马怀宇女儿老师的电话,说班上一位同学家长在出事的车上见到了马怀宇。支队立即与马怀宇所在直属大队联系,确认马怀宇没有归队。支队迅速组成调查组,火速赶到收治烧伤患者的市内各家医院核查,没有找到马怀宇。此时,车上遇难者的尸体面目皆非,无法辨认;公安机关已封控现场,正进行技术侦察。

接到武警牡丹江市森林支队报告,武警黑龙江省森林总队领导迅速派出工作组,连夜从哈尔滨市赶到牡丹江市,协助支队查找马怀宇下落。

马怀宇到底在不在车上?次日早晨天一亮,总队和支队两级工作组就对公交车事发地周围、马怀宇家里、医院、殡仪馆、市公安局专案组等进行详细走访调查。

在公安局专案组,他们了解到:据对现场遗留的腰带残片分析,其中一位应该是马怀宇。在殡仪馆,一具被烧焦浑身满是肌肉的男尸,引起两级工作组干部的注意。工作组成员之一、支队长娄长富当场断定:他就是马怀宇。今年37岁的马怀宇,1.78米的个头,一身肌肉,力气大又灵活,公交车四周都是窗户,随便打碎一块玻璃就能跳下来,更何况他曾32次参与和组织较大规模的森林灭火作战,多次在火场成功避险,具备丰富的火灾避险常识和较强的临危自救能力,称得上是一名“扑火专家”。车上30多人逃生,他空手空脚怎么会出不来呢?

穿深蓝色运动服的英雄,究竟是不是马怀宇?

很快,DNA化验结果确认,那具被烧焦浑身满是肌肉的男尸,就是马怀宇。同时,公安机关经过周密调查也证实,马怀宇就是那位穿深蓝色运动服救人的英雄。至此,一个不顾个人安危、在火魔中抢救群众直至自己被烧焦的英雄,终于被确认。

牡丹江市公安局写给马怀宇所在部队的调查意见中说:由于马怀宇同志的壮举,使这次火情伤亡数字降到了最低。

10月27日,武警森林指挥部正式批准牡丹江市森林支队直属大队教导员马怀宇为革命烈士,号召广大官兵学习他舍己救人、用生命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的精神。

目前,马怀宇的英名已在黑龙江大地上被广为传诵。(照片均为管宇宁摄

2005年10月,黑河地区发生森林大火。图为马怀宇(前左一)奉命赴黑河地区扑火,行前受到武警森林总部指挥部主任韩祥林接见。

在马怀宇牺牲地,群众回忆马怀宇舍己救人的壮举。

编者的话一名森林武警的扑火专家,意外葬身于一次公共汽车火灾。对此,他的领导和战友、包括前来采访的记者均感到震撼。

逃离起火的公共汽车非常容易,打碎几块车窗玻璃便能翻身跃下。何况,马怀宇正值壮年,身手矫健,且历经几十次大规模森林火灾,在火场上练就了临危不惧、避险自救的过人本领。

但是这位汉子却永远地倒在那辆燃烧的公共汽车上,没有遗言,甚至当时无人知道他准确的姓名。面对烧焦了的英雄,倾听生还者的诉说,我们还原了那十几分钟的场景――一个把生的希望给予别人、把死的灾难留给自己的新时期武警英雄形象终于凸现出来。

在各种利益日趋多元化、价值取向日趋复杂化的今天,一个恪守核心价值观、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公民应该什么样――马怀宇用生命作答。这正是当下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脊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