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球化背景下东南亚政治变革的方向

2006-12-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雅慧 我有话说
尽管大部分东南亚国家是在二战以后才获得独立地位的,但如今的东南亚却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经济最有活力、政治影响力日益提升的地区之一。未来的东南亚该何去何从?这是李文教授主编的《东南亚: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重点探讨的问题。

在20世纪60―70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建立起政府权力相对集中、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政治体制。虽然学术界对威权主义这种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存在诸多疑虑,但是东南亚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却为这种政治体制的合理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并强有力地证明了“适合发展实际的政治体制最能带来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后,东南亚政治体制向民主化的转型已初见端倪,但在这一过程中东南亚国家也面临了新的挑战与考验。一方面,全球化和东南亚本身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东南亚已经发生的变化却没有为自身民主政治的发展规定或提供现成的路线与模式。

目前东南亚国家至少有下述数种“实际”在其政治民主化模式形成方面具有限定或制约作用。

首先,东南亚的“社会阶层结构的转换”存在“断裂和扭曲”,“社会阶层的结构变动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由于东南亚的经济增长最初是依靠威权主义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少数政治精英将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第一要务的结果,是一种“目的意识型的现代化”,所以应该从经济发展中内生出来的阶层变动和结构调整,由于自主性的经济增长速度过快而无法及时发生与之相适应。

其次,有革命性的中产阶级虽然一向倡导政治民主和社会现代化,但是东南亚的中产阶级却因为其产生时期的特殊背景以及其阶层来源的复杂性,依然保持着对政府的高度依赖关系。害怕社会动荡,政治参与欲不强,导致其保守与革命的双重性并存,决定了这个阶级在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

再次,虽然东南亚因其地理位置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颇深,人民对民主的要求也随之有所加强,但东南亚的文化传统与思想观念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东南亚有穆斯林国家、佛教国家,天主教、儒教、印度教也有相当影响。如果要将这些不同文化和民族信仰统一交融、和平共处,单一的西方民主制模式显然勉为其难。

此外,东南亚外向型的经济增长结构已经显露出弊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而这些调整和变化仍然需要政府一定程度的主导和调控;东南亚的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会制度都在威权主义政权下仅仅保留了一个民主形式,并没有发挥其民主的功效,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东南亚目前还难以为自身的政治体制向西方民主制变革提供足够的土壤和养分。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东南亚政治社会转型”的最终研究成果,《转型》提出了诸多具有启迪意义的观点,但“转型中的东南亚仍须走符合自身实际的政治现代化道路”,则是该书最基本的看法和结论。东南亚的政治变革更多的是一个自主过程,大众通过选举制度扩大合法、有序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精英自上而下地还政于民,应该是这一变革的主要途径;选择什么样的民主模式,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仍需东南亚人民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