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幻小说之“科”与“幻”

2006-12-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兵 我有话说
与国外相比,国内读科幻小说的人要相对少一些,科幻小说的影响力也要差一些。例如,在谈及为什么像《星球大战》这样的影片会有如此高的票房收入时,一位国外人士认为,那是因为许多美国人就是在科幻小说中成长起来的,到了成年时,再看像《星球大战》这样的影片,实际上是对青少年时期科幻阅读经历的一种重温。先不考虑
这种解释是否准确,但它确实表明了科幻作品对于美国人的重大影响力。相比之下,在我们这里,为什么科幻小说的发育,包括作者和市场两方面,都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呢?也许可以寻找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像现有教育体制对受教育者想像力开发的忽视;像功利性的追求;像在扭曲的价值取向之下,对于文学(科幻小说当然属于文学的范畴)的轻视等等。不过,限于篇幅,这里只集中分析一个笔者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即我们对于科幻作品的定位与理解的问题。

在科学幻想小说这个词组中,包括了三个概念:科学、幻想以及小说。究竟何为小说,这里不必多谈,但在科学和幻想这两个限定概念中,显然幻想要比科学更为重要。幻想,是科幻小说最关键的要素,它在这里的意思与人们在日常语义中的理解并无太大差别。没有幻想,科幻小说也就没有了灵魂。而科学二字,当用在这里时,却是有些微妙的,其词意与最标准意义上的科学定义颇为不同。这里的科学,并非那些科学普及活动中所要传播的有共识的现有科学,而只是在意象上与现有主流标准科学有某种相似和相关性,是想象意义上的科学。其内容可以与现有的标准科学不一致甚至相抵触,甚至于在一些极端的情形下,科幻中所谓的“科学”是对现有知识的颠覆。好在文学本是允许虚构的,这才使其避免受到相应批判的命运。不过,这已经是在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往往将科幻作为科普的一个子类。这样很有问题,会带来一系列悖论:倘若将科幻作为科普的一个子类,必然要其承担传播和普及科学的责任,在这样的要求下,其中只能涉及现在认可的科学,而这又必然会限制其幻想力的发挥;反之,如果取消了其中只能涉及现在认可的科学的要求,那么,就无法让其承担传播和普及科学的功能。这种悖论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过去中外科幻作品的一些重要差异,包括在想像力拓展程度上的差异、在悲观与乐观结局上的差异、在可读性上的差异等。

其实,为什么一定要让科幻作品负载科学性并承担科普的功能呢?科学并非是人类所唯一需要的东西。如果将对科学的要求淡化到仅仅作为一个意象性的最宽泛的大背景程度,而更多地注重幻想的发挥,将“幻”作为首位要素,“轻科重幻”,就会使科幻小说获得解放,摆脱束缚。这种以激发读者想像力为首要目标的科幻教育,反过来倒可能为未来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读者提供更好的能力培养――当然,这不应该成为科幻小说的首位目标,毕竟,广大的科幻读者并非都要成为科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与传统中像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或关于机器人之类的标准科幻小说相比,近些年来,一些以科学研究为背景而又显然属于商业通俗小说的作品多成为畅销书,像克莱顿的《侏罗纪公园》或《猎杀》等。在更宽泛的意义上,我们不妨也把它们视为科幻小说的新类型。在那些小说里,标准的科学同样不是必要的元素,只是将幻想放在了与对科学的人文研究相关的那些新理念的基础之上而已。在国内的科幻小说中,其实已经有了某些带有这种意味的作品,像张之路的《非法智慧》和郑军的部分科幻作品――这应该是一个有希望的发展方向。(作者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