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全球最‘热’的语言是什么?” “是汉语。” “我国最‘吃香’的语言又是什么?” “是英语。” 在我们熟练地回答完这两个问题后,面对这个产生已久,却无自愈趋势的汉语“外热内冷”现象,也许我们该采取些实际行动了。 |
增强语言文字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根据联合国《2005年世界主要语种、分布与应用力调查》,2005年,汉语已经超过了德语,排在世界十大语言的第二位。目前,全球超过3000万人学习汉语,10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00余所的大学在教授中文;中国计划在全球建立1000所孔子学院;汉语水平考试已在三十七个国家设立了海外考点,截至2005年底,被称为“汉语托福”的HSK汉语水平考试的考生总数超过一百万人次……
与这股“汉语热”浪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重英文轻中文的“外语热汉语冷”现象越来越突出。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普遍心理:“自己就是中国人,从小就说汉语,汉语已经没什么好学的了,而英语是国际化的要求,学习有所偏重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媒体报道,目前学生的中文水平比之20年前明显下降,文句不通、辞不达意的比比皆是;不久前的一个校园招聘会上,几家跨国公司把不少英语达到六级或专业八级而汉语表达能力不强的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
针对这个现象,王登峰对记者说道:“‘汉语热’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一个标志,一方面体现了世界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承载着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汉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作为五十六个民族,十三亿人口的通用语言,五千年华夏文化的载体,汉语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意义重大。但是就因为存在着这样的社会心理,使得这项语言文字工作很容易被忽视。”王登峰进一步说,“从一个国家的主权和民族自信心的高度来看待语言文字工作,我们语言文字工作者就有相当艰巨的任务去做好宣传工作。特别是在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其他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差距情况下,中、英文并存使用的情况下,我国语言文字工作还存在很多的困难,需要认真分析和解决,特别要提高做好语言文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是民族自信心的体现,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标志。因此,要做好语言文字工作,首先就要从增强我们语言文字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起。有了这个强烈的责任心才能敏锐地察觉出这些大家都觉得‘没问题’的‘大问题’。”
以科学、客观的态度看待英语
“汉语在国内受到这种尴尬待遇,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对英语的认识有失偏颇。”王登峰说,“我们常用的圆珠笔、笔记本、洗手液这些‘小东西’已经很少见到中文字了,不少中国生产、中国人消费的纯粹的国货,都只标注‘洋名’,误导国内消费者,大有打着‘国际化’的幌子盲目跟风的嫌疑。这说明,英语正逐步渗透到我们生活中,对我们传承好本民族语言提出了挑战,我们急需树立一个科学的英语观。”
王登峰认为,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是民族自信心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对英语、民族语言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分析。英语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作为信息承载和传递的工具,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们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非常有益。但是英语仅仅是一种工具,永远不能取代我们的母语。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们应当协调好本民族语言文字与英语的关系,使我们在国际化的同时,保护、传承好本民族语言文字,以科学、客观的态度看待英语。
高等院校要做好“文化传承”工作
大学是思想的启蒙之地,真理的指引之所,更是优秀文化的传播圣地。然而,汉语在大学校园内的境遇更加令人担忧。现在上大学、读研究生、求职、评定职称,英语都是必考科目,而汉语则不是教研、评职称的考查科目,大学语文教育被排除出公共必修课,考试这只“有形的手”一定程度上对人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造成了影响。
根据去年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对四千多名非英语专业在校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几乎将全部时间用来学习英语的学生占百分之十九,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英语的学生占百分之五十六;去年,在某知名大学举办的“汉语言文字大赛”中,夺得第一名的是一支韩国、俄罗斯和新加坡学生组成的留学生队,而中国大学生的中文水平却令人担忧……到底我们的大学应该如何对待汉语教学工作,发挥什么功能?
对此,王登峰说道,他非常赞同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同志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赵部长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大学除了承担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这三项功能外,还应该承担第四个功能和使命,即“文化传承”。王登峰强调,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它还有更深的文化底蕴,是国家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标志,是文化领域非常重要的方面,对中华文化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一步地强调或进一步地深入分析语言文字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起到的作用。在语言文字工作方面,高等院校的语言文字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更多地考虑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问题,要从大学的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不能仅仅因为要达到用英语尽快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这样一个目的,而忽视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和传承问题。
图甲骨文的“和”字 |
体系保障:构建规范创新的语言文字测评体系
除了在社会上树立一个科学、客观的英语观,在大学做好“文化传承”的工作外,王登峰认为,当务之急是构建一个规范的,包括普通话水平测试在内的语言文字培训和测评体系,从体系上保证前两项工作的落实。
“这样做并非反对学习英语,而是制定一个衡量学生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程度的标准。在我们强调中国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对汉语水平做出要求同样重要。”
“就语言文字综合测评工作的方式方法来讲,我们也许可以在日趋火热的英语水平考核中得到些启发,可以借鉴一些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办法。现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还只是侧重考核普通话语音标准程度,除此之外还应该有普通话口语交际、汉字书写和汉字应用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考核。”王登峰说道。
记者了解到,从近年的情况来看,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特别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地推广普通话的工作进展也比较顺利。王登峰认为,“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进一步创新。就语言文字综合测评来讲,现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还只是侧重考核普通话语音标准程度,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有普通话口语交际、汉字书写和汉字应用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考核。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我们要使测试工作不断规范、升级,提升现代化水平。争取尽快推广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信息系统,推动普通话水平测试技术的升级,把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再推上一个新台阶。”
王登峰进一步指出,作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方式,应该对国家培养的人才,在人才规格上,在人才标准上,增加对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现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对教师、播音员、主持人、公务员、公共服务行业人员有明确的普通话方面的要求,今后在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资格资质方面,应该充分体现出我们民族语言文字应有的地位和影响。
王登峰向记者介绍,最近,国家语委推出了汉字应用能力水平的国家标准,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水平等级标准也已制定了初稿,各项工作正在积极准备当中。“希望各地语委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动脑筋、加强沟通、上下互动,从上线到下线共同努力,使将来的普通话测试和文字测试能够尽快地健全和完善,尽早建立、发展和构筑一个立体的语言文字测评体系,从而让汉语在‘外热’的同时也不会‘内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