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关爱与成长相伴

2006-12-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王宾齐 本报记者刘先琴 李可 我有话说

河南农业大学2005级经济学2班“读精品书,做和谐人”的读书演讲会,与其他班级的主题班会有些不同――讲台旁站着的主持人是该校党委副书记杨德东。在校领导面前,先后登上讲台畅谈读书做人心得的学生们没有任何拘束,因为杨书记担任他们的兼职班主任已经一年多了,这次演讲会也正是在他的指导下举行的。引导和鼓励大家建

设和谐班集体,促使所有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全体成才”的“双全”目标,是杨书记一直倡导的。

“全面发展,全体成才”也是该校长期坚持的育人目标。为此,农大一直坚持以学生为本,关爱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如今,这种观念已经溶入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浓浓的关爱伴随着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校园也成了同学们的生活家园、精神家园、成长成才的家园。

“这里有一支关爱育人的队伍!”

河南农业大学为了把关爱育人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着重在领导体制、运行机制上狠下功夫,建立健全了校、院两级的学生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规范、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除制定学校领导联系学生党支部、学院班子成员联系班级、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等制度外,还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不断探讨新形势下做好学生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在制度和机制的有力保障下,该校建设了一支素质过硬的专职德育队伍和兼职班主任队伍,又着力营造全体教职工参与的全员育人氛围。从学校领导到中层干部,从专职辅导员到专业教师,甚至已经退休的老教师,都把学生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来做,形成了关爱和帮助学生的良好风气。

学校始终把专职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看作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放宽视野,提高“门槛”,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仅两年来就面向全国招聘了19名优秀硕士毕业生做专职辅导员。同时,通过岗前培训、脱产学习和专题宣讲等形式,有计划地对专职德育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该校还精心选派了17名优秀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同住、知情、关心、引导”,使他们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该校还大力提倡校领导和各级管理干部担任学生班主任,带头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2005年以来,校领导、机关处室干部和学院负责同志都纷纷担任了学生班主任。他们深入细致的工作不仅使学生深受感动,而且也为其他班主任作出了表率,营造了全员育人的浓厚风气。

为了更好地发挥业务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学校规定中青年业务教师一般都要担任班主任,业务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职称和职务时必须要有担任班主任等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经历。在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期间,许多业务教师利用与科研和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关系,争当毕业生就业的牵线人。

学校同样重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目前有30多位老教师、老干部坚持从事学生工作。今年73岁的回族退休老教师李增宝担任少数民族学生“导师”20余年,深受学生爱戴,退休后他还一直坚持担任班主任。2002年,为感化班级中痴迷上网、在网吧彻夜不归的学生,这位年已古稀、患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搬着自己的铺盖住进了学生宿舍,就地办起了“学习班”。老人用最朴素的语言让学生明白了家庭、社会、人生等方面的许多道理。一年多后,该宿舍学生均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

“这里洋溢着关爱育人的氛围!”

姜效雷是河南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2006级的新生,他家境清贫,与年迈的爷爷、卧病在床的母亲及兄妹四人艰难度日。入校后,老师积极帮他联系勤工俭学的机会,同学们在生活上默默地帮助他,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

和姜效雷一样,所有贫困生在农大都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因为生源因素造成贫困学生比例较高,学校将扶助高校贫困生走出生活困境、顺利完成学业视为做好学生工作的关键,长期采取奖、贷、助、减、免、缓、勤工助学等方式为困难学生排忧解难,把德育工作做在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中。

“我校没有一名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去学习机会!”这是农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最引以为自豪的一句话。目前,全校16.54%的在校生享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扶助,近两年5000多名学生获得了2500多万元的助学贷款。同时,学校为学生设立了20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此举既解决了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又培养了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

为建立救助困难学生的长效机制,学校还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吸引和接受社会各界、校内外个人等提供的捐助,目前全校共有“大北农”、“建行爱心”、“溢多利”等10多项社会奖学金,每年学生们能够得到近百万元的资助。除了设立固定奖学金外,不少农大校友也以各种方式资助母校学子。为贫困生送温暖也是每年冬季来临之际首先想到的一件事。今年冬天,16个学院就为困难学生送去棉衣棉被1800多件。

“关爱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学生成才!”

河南农业大学的德育工作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上,还体现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而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学校以拓宽视野、拓展思维、丰富人文素养为宗旨,坚持开展“大视野”讲坛和“百名教授百场报告”活动。除本校领导、专家定时给学生作报告外,学校还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加盟,其中不乏院士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专家。

该校还根据自身特点,把田野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广阔课堂。学校通过多年努力搭建了“五个一”社会实践活动载体:“一台”,即与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合办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科技点播台”,坚持11年义务服务,播放节目600多期,回复农民求助电话和书信达6万多人次;“一线”,即与郑州市联合开办农业科技“110”热线电话,被农民群众称为“致富金桥”;“一网”,即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科技服务网站,提供远程科技服务;“一挂”,即选派高年级优秀学生到郑州市郊区挂职科技副村长。10年来,该校上千名优秀学生接受了锻炼。以此为基础,今年年初又启动了“‘三士’下乡做村官,服务建设新农村”活动,建立博士到乡、硕士到村、学士到户的志愿者服务体系,仅首批就选派了博士8人、硕士55人、本科生130人,分赴郑州市4个区、12个乡镇开展志愿服务;“一送”,即送科技、文化、卫生下乡。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成绩突出,已经连续1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注重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也是实现“双全”育人目标的有力支撑。2002年7月,该校率先成立了全省首家大学生创业中心,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河南畜牧兽医科技网站、兽医B超、绿色花肥、波尔山羊冷冻精液生产、观赏鱼繁殖、绿康洁生态饲料添加剂等多个项目先后入驻中心,这些项目的日常运作全部由学生动手操作和管理。观赏鱼的繁殖,入驻当年就进入产品小规模生产阶段。

创业中心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学校近年来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共获得单项奖14项,并连续6年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

“如今的校园里洋溢着和谐关爱与团结奋进的气氛,关爱育人成了教职工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学生中积极要求入党的多了,思想消极的人少了;刻苦学习的多了,不思进取的人少了;乐观向上的人多了,悲观失望的人少了;关心集体的人多了,冷漠颓废的人少了。”谈到这些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种种喜人景象,河南农业大学的师生们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信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