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他离去,还有几多欢笑

2006-12-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苏丽萍 我有话说
为人们带来无尽欢笑的马季先生,在这个无雪的冬天驾鹤西去。

曲艺界痛失良师,观众痛惜相声艺术的黯然。无数网友在网上发文悼念。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相声演员,马季的一生,几乎是新中国相声艺术的见证史。他笑容可掬的神态,用笑声串在一起的《英雄小八路》、《打电话》、《百吹图》、《五官争功》等百余个相

声段子,已牢牢地印在喜爱他的人们心中。

有人说,马季先生的去世,宣告了相声大师时代的结束。更多的人则忧虑,本已萎顿的相声事业,在马季之后,会走向何处?

他是贴近生活、勇于创新的典范

胖乎乎的圆脸,笑眯眯的小眼睛,这是马季先生留给人们的最经典的形象。不少人说看到这样子就想乐,而听了他的相声就更乐了。马季的相声之所以引人发笑,在于他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勇于改革创新。

1956年进入中国广播说唱团的马季,从侯宝林、刘宝瑞等大师那里学来了相声技艺,但所面临的却是与前辈完全不同的新时代。他不可能重走老一代传统相声的老路,推陈出新便成了他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于是他以相声来表现时代和重大历史事件,赞美新生活和先进人物,创造了“歌颂型”相声这一新的相声类别。他的《登山英雄赞》、《友谊颂》、《海燕》、《找舅舅》,风靡一时。

尽管有人对“歌颂型”相声颇有微词,认为讽刺才是相声的本质,如果歌颂,那还能是相声吗?但作家肖复兴认为,在马季的“歌颂型”相声中,仍可看出他对于“三翻四抖”、“铺平垫稳”的传统创作方法的坚持,他坚守住了相声的底线,因而这类相声也大受人们欢迎。

马季本人曾对此解释说:“有人说歌颂型相声路子越走越窄,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你知道,传统相声题材多局限于小市民生活,解放后,相声界的同志们敢于创新,已经把题材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这里面就有歌颂型相声的功劳。从题材范围的扩大来看,路子是越走越宽。我向来就认为,相声应包括三种:讽刺的、歌颂的、知识趣味的。创作时采用哪种方法,要因题材而异,不能说相声就只能讽刺。”

如今四五十岁的人,基本上是听着马季的相声长大的,他们认为,正是因为马季的“歌颂型”相声,使得相声的一脉香火在“文革”期间得以保全和延续。马季的相声,不仅使老百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可以难得地开怀大笑,也是除了样板戏之外人们可以尽情欣赏的艺术样式,并吸引许多年轻人热爱上了相声这门艺术。

其实,讽刺型相声也是马季创作的强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相声艺术的辉煌期,也是马季创作的高峰,他的《舞台风雷》、《宇宙牌香烟》以及《五官争功》等相声作品,借助于广播和电视,走红千家万户。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马季的相声对打破“四人帮”所造成的多年的压抑氛围贡献巨大,马季先生堪称相声艺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与马季同为北京三中校友的戏剧专家徐城北指出,马季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从侯宝林那里继承了深厚的传统相声的技巧,加上自己的改革创新,用新手法创作新段子,贴近时代,引人共鸣,因而在众多侯门弟子中脱颖而出。

马季一生创作300多段相声。听众这样评价马季和他的相声: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象创作的,贴近生活,针砭时弊,所以大家都会笑,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笑。

他是人品艺品俱佳的楷模

有的相声演员把说相声当做职业,有人把它当成事业,而马季则是当成生命。他曾说:“我这一辈子和相声是分不开了。”

跟随马季学艺16年的刘伟深情回忆道:“他有丰厚的生活积累,所以曾一周创作出七个作品,平均一天一个,在行业内少见;他在外创作本子,圆珠笔写秃了20多支,回来还要修改,还要指导排练,非常敬业。”

马季的师弟崔琦说,把相声传到海外,马季有首当其冲的功劳,“他曾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欧美驻华使馆、众多留学生面前表演,为弘扬相声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季从艺50载,收徒20人,其中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王谦祥、李增瑞等都对相声的发扬光大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化评论者潘采夫说:“别人收徒弟,大都是坐在家里等徒弟上门,或经人介绍或慕名而来;而马季是主动出击,满世界搜寻人才,发现人才。”马季的大弟子、现任中国曲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的姜昆这两天正为师傅守灵,他说:“我30岁时老师就让我单独说相声,34岁就让我做了说唱团的团长,我开始还有些抱怨,后来才明白他是让我自己去历练。”有人认为,正是受马季的影响,姜昆才创作演出了《如此照相》、《虎口脱险》等相声佳作。

在刘伟眼中,马季永远是那个为人谦和的师长。“我前段时间还给老师说,今年春节想做一张相声专辑,想请他题字。然后做一个义卖,到时候捐给教育事业。他马上上楼,给我写了‘相声贺新春’,还写了两遍,说让我随便用。”

清华大学的研究生黄金泉、米海鹏不敢相信马季老师已辞世。今年十月的电视相声大赛中,他们的原创相声《历史会考》获得三等奖。比赛一结束,马季就兴致勃勃地来到后台,找到这两个高才生亲切交谈,并现场为他们辅导,帮助修改笑料包袱。已多年不收徒的马季拉着他们的手连声说:“你们是学历最高的相声演员,一定要好好学相声,我愿意免费收你们为徒!把我几十年说相声的绝招绝活儿,全部传给你们。”

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主持人汪文华曾做过相声“马家军”的专题晚会,她说,就在上周,《曲苑杂坛》的工作人员还和马季在海南的创作基地一起进行创作。他一直都说,做节目不要太浮躁,方方面面都要严谨,要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

一位网友说:“我特佩服马季,他的相声不仅能把大家逗乐了,还让人长知识。”“我喜爱马季,长得喜庆,相声好听,也没有绯闻和炒作。”这是另一位网友的留言。

马季先生――艺术家的风范和德艺双馨的品格,与其相声一起永驻人们心间。

他的空白谁来填补

姜昆说:“马季老师的去世对中国曲艺界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许多作品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超越的。他是党培养的人民艺术家,他的每篇作品都有时代印记。”

“一个多月前在南京领取中国曲艺终身成就奖时,马季还和大家一起探讨相声的教育和未来,他设想编写一套权威的相声教材,还要把自己的创作表演体会和经验也写成书供大家参考。”曲艺评论家常祥霖语气沉重:“他走得太早,还有好多事都没来得及做,这是曲艺界的损失,也是文艺界的损失。”

在悲痛之余,人们更加关心的是,马季走后,谁来填补他留下的空白。

其实,相声的萎顿早已显现。目前,大部分相声演员奔走于各类商业活动,只把“说学逗唱”非常表面化地融入到相声表演中去。马季先生对此十分焦虑,也曾斥责某些弟子不务正业,但相声后辈们既因为不够敬业而参不透相声之传统精髓,又因为缺少生活而无法提炼真知灼见,因而使作品流于平庸。而“不深入生活”、“不够敬业”这两条,正是马季生前对相声界后辈现状的忧心所在。马季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办一个相声学校,为相声事业培育新人。徐城北透露,马季的母校北京三中开办了一个“马季相声班”,马季每年都要去做辅导。北京三中因此成为北京市中学曲艺的中心。

马季的相声让我们乐观地看待人生,但面对相声的现状和未来,我们却乐观不起来。中国第二代相声大师马季走了,而姜昆等第三代相声演员也大多进入了知天命的年龄。相声界吃老本的时代已经过去,50岁左右的相声演员面临着生存和传代的双重危机。

在悲痛之余,人们更加关心的是,马季走后,相声如何发展?

姜昆是马季的得意弟子,当记者问及他是否能担起相声领军重任时,他只是说:“我们会继续努力的,大家一起挑起这个担子,相声不会完的。”人们期待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