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强师德建设 规范学术道德

2007-01-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庆环/采写 我有话说
近日,在北京大学第二届师德建设工作会议暨首届“蔡元培奖”颁奖大会上,北京大学宣布将制定和完善《北京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北京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方案》、《北京大学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以期加强师德建设和学术道德规范建设。

为什么要加大师

德建设和学术道德规范的力度?产生学术失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解决的关键又是什么?为此,本刊对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进行了专访。

教育周刊: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频频发生学术失范的现象,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促使北大加强师德建设和规范学术道德的原因吗?

许智宏:是的,这些事件的发生令人警醒。不仅在国内,国际上也频发学术失范问题。近年来,日本学术界不断出现假造论文数据、研究经费使用不当等问题。今年又披露出日本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教授松本和子违规使用政府研究经费,并将其中的900万日元用于个人投资的丑闻,同时松本发表在2001年美国化学会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也有伪造数据之嫌。由于松本在日本学术界的领导地位,这一丑闻在日本科学界造成巨大震动。韩国首尔大学黄禹锡造假事件,也在去年闹得沸沸扬扬,作为世界首家国际干细胞研究中心的领军人物,并被认为韩国最有可能夺得诺贝尔奖的人选,黄禹锡的造假事件给全球科学界带来很大的震动,也使韩国科学界至今无法摆脱这一阴影。

其实北大近几年也出现了个别教师违背科学道德规范的现象,2004年,我校一位副教授被发现在多篇专著中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最终被学校解聘;今年,我校某位教授发表的科研论文,在数据引用和论文署名等环节不规范,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此外,在学位论文审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审查学位论文时缺乏责任心,疏于对学生的指导,主要精力外流,我校的一位老师,一年指导三篇硕士论文,其中有两篇存在严重的抄袭行为。这些都暴露了北大在学术道德建设上的薄弱之处。

教育周刊:那么,您认为造成部分教师学术失范的原因是什么?

许智宏:科学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科学诚信。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界恪守科学致力于增进人类福祉、服务于人类文明、和平与进步事业的信条,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一套科学道德规范,并且通过科学界的自律保持和维护了科学的纯洁性。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科研成果在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富有成就的科学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重,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日趋丰厚。在缺乏严格有效的制度监管的情况下,一部分人漠视了科学求真务实的本质,用玷污科学的手段欺骗、蒙蔽人们的判断,获得本不属于自己的荣誉与利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动机的正当性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得到肯定,但是,经济动机的道德正当性是有其限度的,一味地追逐经济利益必然会助长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科研成果经常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加之长期以来,我们把科学仅仅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忽视了对科学精神实质的理解,忽视了对科学道德的宣传,从而造成了一些人不择手段地利用科学来牟取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一部分科研管理者不尊重科学自身的规律,缺乏对科研“失败”的宽容,从而导致了科技界和学术界的短期行为和投机心理,“以量制胜”的政策导向也违背了科学价值的本质。

教育周刊:您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许智宏:关键在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严谨务实的学术风气。在校园内外要弘扬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潜心学术、无私奉献的学术风气,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能够自觉抵御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基础研究具更有厚积薄发、探索性强、进展难以预测等特点,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教师们的自由探索和创造精神,让他们潜心研究、长期积累从而实现自主创新,必须要学会宽容失败、防止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

另外,在高校中提倡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也非常关键。《左传》曾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我认为,这三“不朽”就是为师之道的最高境界。所谓“立言”,就是说教师要著书立说,创造知识、传播文明。所谓“立功”,就是要求我们用自己的所学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比如王选老师主持研发的激光照排技术,不仅仅是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更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当然,教师的根本还在于“立德”,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受益终生。应该强调的是,北大的大部分教师既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也通过科研活动培养和教育学生,其科学精神、学术态度、工作方法对学生的成长成材也有很大影响。

教育周刊:这次师德大会上,北大强调要以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和学术道德规范,为什么?

许智宏:传统上,科学道德规范一般通过科学教育和科研实践,使科学道德规范内化为科学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和行为指南,并通过科学家的自律而得以保持其严肃性。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科学走出了“象牙塔”,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参与科学研究的人员急剧增加,传统的规范传承和内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各个国家根据本国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制度甚至法律来增强科学工作者的科学道德意识,防止、惩罚科学不端行为。如美国对科研行为的管理注重法律上的保障,强调科研人员对公众的责任意识,重视科学诚信建设,增强公开性与透明度。德国马普学会制定了内容详尽、体系严整的《科学研究中的道德规范》,对科学道德问题的当代背景、个人研究行为规范、出版和署名、培养接班人、研究项目和计划、利益冲突等问题均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和明确的规定。在《规范》的附录部分,还制定了《确保良好的学术实践的规定》、《关于处理涉嫌学术劣迹的规定》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际科技界关注的科学不端行为既有在科学活动中编造、伪造、剽窃等违背诚实原则的行为,也有涉及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我国也越来越注重学术道德规范的建设,教育部2004年颁布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科技部在前不久出台了《关于国家科技计划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并将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中国科学院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由此可见,在科学工作者潜心钻研、不断取得成绩的同时,科研管理部门也都在为维护科学的尊严与纯洁做着不懈的努力。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北京大学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将制定和完善《北京大学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办法》、《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北京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方案》和《北京大学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暂行规定》等四个文件,我们还将在校学术委员会内专门成立学术道德委员会,在教师考核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等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