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这里印证光荣

2007-01-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杜冰 我有话说

在人们的心目中,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是一个神秘而又神圣的地方,这里造就了一大批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被人们称为“世界冠军摇篮”。日前,记者参观了刚刚开放的训练局荣誉馆,大量的奖杯、照片和文物,向记者讲述了“摇篮”如何从一穷二白走向辉煌的历史。

艰苦创业

在“发展综述馆”里,张贴着一幅幅已经泛黄、不太清晰的黑白老照片,记载了训练局成立初期艰苦创业的情景。

1951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中央体训班成立了,内含足球、篮球、游泳、体操等运动队,这就是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前身。体训班最早设在天津,后来迁到北京。1955年,位于北京南郊龙潭湖的北京体育馆竣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座集训练和比赛功能于一身的体育馆,旁边还设有一个足球场和一个田径场,训练局从此傍依北京体育馆安营扎寨,直到今天。

在“发展综述馆”的显著位置,陈列着一张大照片,照片上是新中国第一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以及当时国家体委领导蔡廷楷、李达、荣高棠等同志与中央体训班全体教练员、运动员的合影,现在这张照片已经成为训练局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训练局的局址就是贺龙元帅亲自选定的,当时那里还是一片荒地。一张已经发黄的黑白老照片记述了训练局白手起家的艰难创业过程:职工们挖沙平地,碾压跑道……他们只有一个心愿,修建一个一流的体育训练比赛场地,让中国人早日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

半个世纪过去,如今的训练局已经成为拥有篮、排、乒、羽、体操、举重、跳水、田径、游泳等14个设备一流的体育训练场馆和一个体育医院、一个运动员公寓的现代化综合训练基地,成为汇萃中国体育精英的大本营。

辉煌业绩

从“发展综述馆”进入“走进奥运馆”,赫然入目的是几个大字:“光荣属于热爱祖国、敢于拼搏、无私奉献的人!”。展馆中,一面面锃亮的金牌、一个个造型各异的奖杯,一个个闪光的名字,记录下半个世纪,在这一“摇篮”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体育健儿,为祖国争得的各种荣誉。

在中国代表团参加的6届奥运会中,体育健儿们一共夺得112枚金牌,其中驻训练局运动队夺得86枚,占76.8%;截至2006年10月底,训练局驻局队伍共获782.5个世界冠军,占我国世界冠军总数(1899个)的41.2%;截至2005年底,训练局驻局队伍先后有146人、8队、575次创造或打破世界纪录,占我国创造或打破世界纪录总数(1140次)的50.5%。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徐寅生、李富荣、郎平、李宁、邓亚萍、占旭刚、熊倪等,都来自这个团体,人们把训练局称之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大本营”、“中国奥运军团的主力部队”、“世界冠军的摇篮”,训练局当之无愧。

精神财富

更为重要的,是训练局这个集体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也许你会记得邓亚萍曾经夺得14个世界冠军头衔,可是你知道吗?她每一次训练都要带两双球鞋,为的是一双被汗水浸透了,再换上另外一双;也许你还记得1980年中国运动员韩健战胜有“天皇巨星”之称的印尼选手林水镜,夺得第四届亚洲羽毛球邀请赛冠军的情景,他因生得矮小,曾被断言不可能成材,为了克服身体条件的缺陷,他兜里不带一文钱到街上练习长跑,为的是累了也不能够坐车回家;他穿沙衣,绑沙袋,甚至被窝里也放着沙瓶,以便在夜深人静时练习腕力。还有体操运动员李月久,在比赛中头部撞在单杠上,牙齿被撞裂,穿透嘴唇,满嘴是血,但仍然坚持比赛并夺得冠军;女排姑娘陈招娣在比赛中扭伤了腰,却瞒着教练和队友,继续在场上奋不顾身地扑救每一个球,直到跌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被背下球场……如今,他们当年训练和比赛时所用的器械,邓亚萍的乒乓球拍、陈招娣缠腰的腰带,还有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冠时身穿的比赛服,就陈列在这里,向观展的人们默默地述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赫赫师伊,民具尔瞻。”训练局荣誉馆就是这样一个所在。它让人流连驻足,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焕发出一种拼搏向上的力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