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迷住大作家著名作家冯骥才考察朱仙镇木版年画。
2006年底,郑州,
写有“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大红绶带,张扬地挂在他们的肩上,正如他们先辈那用生命和岁月锤炼的文化真金,这一刻昭然面世,华光四射。
需要跪下来欣赏的艺术
对襟紫花小袄,满口豫南方言,汉族民间长篇叙事诗《郭丁香》传承人潘景娥从发言席上刚下来,就被记者团团围住,要求她唱一段,“世间人夸花月俏,难夸丁香好模样。那天丁香绣花树,蜜蜂赶来闹嚷嚷。那天丁香浇菜地,葫芦成对瓜成双……”开了几次头,她都唱不下去:“俺这锅台戏对着只能对这婶子大娘唱,经不了大阵势,上不了大场面!”
从小跟着母亲唱地方戏的潘景娥,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唱着玩玩,被信阳人称为“灶戏”的小调,专家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向云驹说,长期以来,在豫南广泛流传经信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挖掘整理,如今已有4326句的《郭丁香》,应该和《阿诗玛》、《格萨尔王传》、《江布尔》一样,都是长篇叙事诗,他多层面反映了汉民族民间生活,汉民族没有长篇叙事史诗的说法应该从此打破。
“我们自己认为美国是世界上人才最多、最富强的国家,但有三件事必须向中国鞠躬,首先是少林武功,然后是中医针灸和中国炒菜”,这是美国宾州大学教授卡尔,拜少林拳传承人王长青为师时说的这番话,而王长青的美国弟子已有一千多人,在莫斯科举行的集体拜师仪式上,一次就有500名俄罗斯小伙抱拳屈膝与中国少林结缘。作为少林拳传人,王长青不仅在祖父影响下学得一身真功,师从父亲好友少林主持素善大和尚学拳械,师从永祥和尚学习点穴术、达摩易经等,他们将其久藏的少林拳谱悉数交付王长青时,还把许多只可口授身教的防身套路、跌打损伤的救治术传与他,其中可以成书的,王长青已编辑72册,达1800万字,文字之外的只有靠身边高徒练习揣摸。
在河南淮阳一年一度的庙会上,一种家庭制作、被叫做泥泥狗的玩具受到大家喜爱。河南周易学会会长助理杜教授解释:《神异经》记载,说混沌是只黏糊糊、黑油油,既像狗又像人熊,有耳听不见、有眼看不见,给世界造成黑暗的野兽,这为淮阳“泥泥狗”的颜色、形象提供了根据。而《庄子》中那个类乎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的寓言故事,为泥泥狗为何下腹畅开提供了根据,可以肯定地说:河南淮阳“泥泥狗”正是中华先民对中华大地“破混沌”“定乾坤”的记忆复制,小小的“泥泥狗”实际永远在向人们传递着“开天辟地”的信息。
与此相同,纯粹手工刻版,植物配方熬制颜料的开封朱仙镇年画;发源于豫西南,承载诸多南北朝时期特色的灵宝剪纸……都是生于民间,长与家庭,靠口传心授婆领媳做得以保留的,产生他的那方水土中的千万种风俗人情,已经绵绵不绝,代代相传的浸润其中。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就是人是文化的主人,不像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存放博物馆,可以静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人身上保留着,人不存在了,文化也随之消失。因此更加弥足珍贵。”
由此,我们就理解向云驹讲到的两段故事里中国民间艺术散发的魅力:五十年代,中国著名画家张斌应邀专程会见毕加索,为挑选礼品绞尽脑汁,后来,带了两块开封木版年画艺人雕刻的线板(印年画的基本底板),毕加索如获至宝。而日本著名音乐家小泽征二来中国访问,有机会看到中原农家妇女的剪纸作品时,被一把小剪刀几张薄纸创造出的流畅线条、生动画面、人物故事深深吸引,当场感叹:这是应该跪下欣赏的艺术!
要像研究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一样研究他们
“这是啥物件?”在河南省宜阳县白杨镇高头村一座普通农舍里,古稀老人马巧枝指着放在她面前的各式录音设备问道。老人家从未想到,他从小从父母爷奶那里听会的“小调”,如今引来了这么大的动静。其后,由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主编的《中国歌谣集成・河南卷》出版,首篇就是经过整理后的马巧枝吟唱的歌谣100多首,其中蕴含的河洛地区的民俗文化生动自然,这年,马巧枝老人已有110岁高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们的国土上,每一分钟都会有文化在消失”,谈到民间文化,冯骥才总是忧心忡忡。他的担心来自本身的经历:2001年,他在陕甘边界采集民歌时,发现一位老太太会唱许多古老歌谣,决定抽时间专门访问研究。次年,他带领各方专家又一次找上门时,被老太女儿告知母亲已经走了。冯骥才痛感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回到天津后,马上拿出自己28幅精心创作的画幅,举行义卖,将全部钱款用于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尽管如此,抢救的速度依然追不上消亡的脚步,陕西安塞民间剪纸大师级人物如今不足10人,且已高龄;河北白沟泥玩具绝迹于20世纪90年代;会用天津杨柳青土话唱“卖画歌”的白俊英已去世;纳西族懂“东巴经”的乐手只剩1位,且年迈多病……在此背景下,冯骥才称河南命名“传承人”的举动是一个创造,功德无量,每个人都是大师,要像研究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一样研究他们”。
联合国一位世界文化遗产评委曾告诉冯骥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有一半在中国,冯骥才则认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半在河南。河南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夏挽群介绍,我国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学形式几乎在河南都可以找到,它包括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构成了中国口承文学的通史,对过去人们的道德思想形成了很大的影响。河南的神话被称为中国神话史上的奇迹之一,新郑黄帝、周口伏羲、泌阳盘古等表达了东方才有的内在而隽永的民族想象。然而,民间文学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异,有些不再流传,迅速消失,继而消亡。为此河南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之后,18个省辖市也先后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使这项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文字是保存文明的最有效最基本方式,我国社科类重点项目、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万里长城”的重大文化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十大集成志书”,河南省民协承担了其中的三套:省民协组织全省民间文艺工作者近万人参与这项工作,从省市到县乡村,全方位大规模进行搜集整理,积累了近1亿字的资料,形成6000万字的资料卷本,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十大文艺集成志书优秀成果奖”。同时,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宣传民间民族文化理念,举办了诸如河南省第一、第二届民间艺术节,第一、第二届濒危戏曲汇演,六届河南省工艺美术博览会、两届春节文化庙会,还开展了“河南十大民俗经典的调查与命名”、“河南民居民间建筑普查”、“河南老字号普查”专项工作。在省文联办公大楼,每一个职工都知道夏挽群的“三个基本”:基本上每天早7点准时到办公室;基本上没有休息过双休日;基本上没有休过节假日。
尽管如此,民间文化的根须枝叶依然有着疏忽飘零,夏挽群讲到这样一件事:2003年,日本一个民间艺术考察团来河南,在一次座谈会上偶然讲到日本东京博物馆收藏了很多中国木版年画。夏挽群会后专门了解,竟然得知日本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田直人自己还收藏了1000多张我国各个时期的木版年画。“我很震惊,很惭愧。”于是,千方百计促成了到日本搜集资料,对方为他的诚意所感动,决定将这1000多张木版年画无偿捐献给中国。“我们得到的,是当时正在准备出版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一书中,因没有继承人而缺少的,”于是调查认定传承人的想法逐渐清晰起来。
“我们感到非常幸运”,已经被评为“民间文化守望者”的夏挽群说到这里激动起来。对于这件事,冯骥才主席听到后的第一句话是:河南有远见!他在一次工作会见时,把这件事谈给了中宣部长刘云山,部长马上回应:,我协调费用,把这件事做起来!冯骥才和中国民协的同志们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把河南作为试点,在各市县进行调查申报的基础上,经专家认真评选、省委宣传部批准,以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名义命名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76名。之后向全国推广,确定了124名首批中国民间文化传承人。再向部长汇报,云山拿着名单爱不释手,连连说,非常好非常好,个个出类拔萃,每一项拿到世界上都能争光!要求民协在更大范围落实。这次河南的正式命名是全国第一次。
艺术家的心灵聪慧而又敏感,“传承人”隆重的宣布犹如风掠一池止水,春催满树桃李。虢州澄泥砚第五代传承人李忠献说,实际上,在考查选定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备受鼓舞。澄泥砚是唐代四大名砚之一,李忠献在父亲影响下,很早就掌握了制作技能,但前些年环境不好,这些年又有假冒出现,他的孩子们都不把心思放在这上面了。去年省里专家来调研,确认了我们的老字号传统手艺,如今不断有人上门订货,联系参展,市长县长还来看望鼓励,我已辞职专门开办了一个作坊,复旦大学毕业的大儿子也参与进来跟我学艺经营,我们父子要一心一意把祖上的手艺保留好,传下去!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著名老字号“天成老店”第五代传人尹国全在记者面前掉下了眼泪:我要赶快把孙女接回来!自幼学艺的尹国全全面掌握木版年画的雕版、套印和植物颜料调配绝技,朱仙镇年画社发行的作品几乎都是他翻刻的新版。由于收入微薄,儿子们都到外地打工,家中的小孙女极喜欢美术,小学在校的作品就拿过大奖,却迫于生计跟随父母打工去了。如今他后悔莫及:“国家这么高看我的手艺,日子苦一点也不能让老祖先留下的手艺断了线!”双目失明的豫剧祥符调传承人关灵凤把她的学生带到了会场:让他们替我看看,咱的戏如今多风光,得好好唱下去!还有河洛大鼓、三弦书、民间舞蹈猴鼓……一些老艺人生平第一次到省会郑州,在宾馆彻夜难眠,但会议刚结束就着急赶回去:“要做的事儿多着呢!”
颐和园长廊内,几位外国游客高高举起一个中国男孩
秋阳高照的北京颐和园迎来又一个旅游高峰,被称为中国彩绘大全的长廊里,几位欧洲游客将一个中国男孩高高举起,男孩手指雕梁画栋:这是太极纹,是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图式,这叫云纹,我们古代人的装饰上可多啦,那是因为它代表美好吉祥……
这是一套多次受到冯骥才称赞的图书――《中国民间吉祥纹样与少儿美术教育》,《中国民间百工与少儿美术教育》、《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少儿美术教育》,它是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果之一。这套丛书首卷出版时,冯骥才就欣然提笔写道:“你们做了我心中的事,我们现在对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都是为了民间文化的传承。你们选的切入点很好。”为了做好这件事,郑州师专美术系两位年轻的女教师刘忠红和姜霞老师历时三年,为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她们还举办了“民间美术与少儿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班,让外国游客陶醉中国艺术世界的男孩,就是这个课程班的学员。
两位老师说,作为传统民间美术基础的吉祥纹样,发端于远古先民们对人类生活寄予美好希望的灵魂,历时一代代劳动人民的演变、发展与更新,匠心独运,构思巧妙,精美绝伦,被认为是万灵万应的法宝。比如,动物纹样中的龙、凤、麒麟、鹿;植物纹样中的松、梅、牡丹、莲花;人物纹样中的门神、钟馗、寿星、八仙等,极富华夏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被应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成为华夏民族代代相传的护佑符,是一种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的活态载体。然而,在今天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却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美术教育,正在一次次的“借鉴”、改革中,一步步走向对西方美术教育体系,模式的片面追求。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严重的危机,在日渐激烈的全球化浪潮中,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如何延续华夏子孙对本土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进而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及凝聚力,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光大,是教育领域一天也不能等待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行动。
与此同时,今年5月被任命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的夏挽群在一次活动中疾呼:全球化使人类文化界限愈发模糊,而对于下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保留民族文化的最好手段之一。可目前在全国各级学校的课内外教育中,很难看到传统民间文化的身影。下一代教育和兴趣的缺失,将可能断送传统民间文化的未来!
于是,在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项目中,有了这套丛书和率先在一所师范院校的实践。
“那种刻骨铭心的体会你只有参与了才会有一种痛彻感”,刘忠红老师至今讲起还掩饰不住激动:第一次上民间艺术课,我拿出一幅“吉祥图”,可爱的胖娃怀抱大鲤鱼,我问孩子们好看不,齐声回答好,问出自那里,有回答日本的、美国的,就是没人提中国,我接着问为什么,孩子们说,我们画书电视上好看的都是外国的。那一刻,我知道了美术专业许多学生的最高理想为何是成为北条司、滕子,是出《七龙珠》《火影忍者》那样的作品,也难怪,他们就是看着《奥特曼》、《铁臂阿童木》长大的!如今,让刘老师他们欣喜的依然是这些孩子:“你想象不出,有了引导,他们对祖先的认知、对民族的灵性有多奇妙!”
在课堂教学中,当姜霞老师对太极纹样做了简明的文化历史介绍,使孩子们对纹样的文化背景有了基本了解后,尝试着以图示的方式对太极图形展开新的视觉语言转换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体悟,重新阐释万物生成变化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很快,王培森同学画出一个小人在阳光下练武,另一半是黑夜里的睡眠,胡凇淋同学画出拟人化的太阳月亮,其中表现出的阴阳、动静组合辩证关系,生动自然为成年人所不及。惊叹于中国传统文化巨大感召力和生命活力的同时,两位老师在论文中写道:“实践证明,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得到培养,更能在现代创作中发挥作用。”
让两位老师欣慰的是,她们刚刚得知,教育部已经文件规定,允许在中小学课程中开设民间文化课。“孩子们总会长大,总有一天他们会像风筝一样远走高飞,然而,民族的血脉就是那根线,只有拉的越紧,才会飞的越高!”
在中原大省河南,民族根基意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行动。信阳市政协大会上,与会者长时间为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的两个议案鼓掌,有关领导当场拍板拨付专项经费。如今有12项重点抢救项目已得到落实。本文开头提到的大型汉民族叙事长诗《郭丁香》已整理出文字资料,并正在编排舞台戏剧;开封市恢复了朱仙镇年画的5个老字号作坊,召开国际国内研讨会,《中国朱仙镇年画博物馆》即将破土动工;安阳继殷墟申遗成功后,又出台五项抢救项目;驻马店通过有效工作,一次获得中国“梁祝之乡”、“盘古圣地”、“重阳文化之乡”三个称号;周口恢复修整了淮阳伏羲太昊陵,成功举办了中国姓氏文化节……
就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经验交流会召开期间,冯骥才又一次在河南滑县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会议总结中有这样的表述:一个地方经济可消可长,文化是永远不变的王牌,富起来容易,有文化不容易,我向牢牢抓住文化根基的河南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