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间,有关总结和预测的报告纷至沓来,白皮书、黄皮书、绿皮书……令人目不暇接。火热出炉的一串串数据宛如红灯笼,挂满了岁末年初的媒体。其中,关于“幸福指数”的议论,最让人感兴趣。对照数字,每个人都不免自问:我们幸福么?
我们幸福么?这个问题简单而又高深。如果你去问凌晨四点排队领免
可是,“幸福”对于老百姓而言,总还是“跟着感觉走”的东西。要将这样的感觉转化为可度量、可分析、可比较的数据,其间的技术难度着实不小。无论是关于“快乐”的经济学,还是关于“幸福”的统计学,研究者煞费苦心,用一整套指标描绘的幸福感,有时候似乎还不如老百姓一两句真情流露的话来得那样踏实。甚至有时候,幸福指数里的“幸福”就像个彩色的大气球,碰到老百姓尖锐如针的怒气、怨气,就会“啪”地一声瞬间崩灭。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报告说,“看病贵、看病难”,“就业、失业”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三大“痛点”,正侵蚀着百姓对生活幸福的感觉。无需夸张,在这样的“痛点”下,再圆满的幸福指数恐怕都不免要失去度量的意义。因而,所谓幸福指数更真切地表达在老百姓的嘴上、埋藏在老百姓的心间,老百姓的言行态度比任何指数更真实地表现出“幸福”的感觉。
这样说,并非是指摘幸福指数,而是保持一种对数据的审慎态度,尤其当政府部门依照原有运行模式将之作为公共政策的评价工具时,更不可高估它的导向作用。不久前,媒体曾报道,政府有关部门拟将“幸福指数”列为政绩考核的一种指标。从直接的意义上讲,在原来只重GDP的单一评价标准中,加入多样化的标准,自然是积极的改进。但不可忽略的是,幸福指数所依赖的评价模式一仍如旧。在原来的考核指标体系下,一个地方发展得好与不好,是由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GDP增长量进行考核,“多、快”为好,“少、慢”则差。而今,若再引入一个“幸福指数”,同样也是自上而下的评价,原有的“虚报”、“浮夸”以及为求指标增长而不惜一切等多种弊端,依然可以在“幸福指数”里滋长蔓延。如此,老百姓的幸福便可能只是某些地方官员政绩报告里的“纸面幸福”。
欲使我们的幸福感真正成为公共政策优劣的衡量标准,必须要有一个自下而上的评价过程。依照现代国家的成熟经验,关于“幸福与否”的最有力的评价方式,体现在选民的认知和行动之中。地方政府不只对上级负责,更应对本辖区内的民众负责。如果民众对于生活的感觉能够决定官员政绩的优劣,自然就是对公共政策的最好评价和引导。如此,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成为最自然、最真实的“幸福指数”,无需借助复杂的统计方法而能发挥真实的作用。
当我们幸福的时候,也许会手舞足蹈,也许被人描绘成一连串的指数,两者都是幸福感的表现方式,而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幸福与否”要有制度化的有效途径表达出来,这样的“幸福指数”才真正是幸福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