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进入“黄金期”
2006年11月,记者来到西藏。从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向巴松错进发。汽车淹没在皑皑雪山间。窗外的雪山层层叠叠,在澄蓝的天空下,在叮咚的尼洋河上变幻着山与雪的光影。经过阿沛庄园,景致温暖起来,温柔起来,走出了蓝白的冷色调。山上的矮树密密丛丛,
雍不拉康 |
“西藏春、夏、秋、冬景致都不一样,蓝天、白云、河流都是西藏的旅游资源。”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扎诺告诉记者,冬天,你可体验藏民族的各种节日,体验地道的民俗民风。
扎诺高兴地说,2006年西藏旅游业进入历史上的高峰期,是历年最热的一年。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出国容易进藏难”,说的就是西藏的交通不便。如今可不是这样了。过去出入西藏的航空公司只有一家,现在已发展到五家航空公司,实现了十余个城市的直达。铁路通车后,形成了公路民航铁路的立体交通网络。
2006年7月青藏铁路通车,当月西藏自治区接待游客39万人次,同比增长50%;8月,接待游客52.3万人次,同比增长58%。同年1至10月,西藏自治区旅游总收入已达到24亿元,同比增长24.9%,创汇4823万美元,同比增长29.3%。
酝酿方案缓解“两票难”
“七、八、九月是西藏旅游旺季,从这几个月的情况看也暴露出两个难点:铁路运力有限,火车票紧张;布达拉宫日接待游客每日限2300人,在旺季时,布达拉宫门票供不应求,100元的门票甚至被炒到600元。”扎诺说,正是“两票”问题,2006年七月和八月游客退团率达到30%。按照2006年的游客增速,2007年的旅游旺季,矛盾将更为突出。
扎诺说,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想办法缓解这些问题。铁路部门从2006年10月1日又开通了拉萨到上海和广州的两趟直达列车,增加了运力。布达拉宫门票紧张则是一个长久的问题。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增加日参观人数是不可能的,通过调高门票价格控制客流量也是不现实的,不符合物价部门的要求,游客也不会因为门票价格提高而不参观布达拉宫。因此,今后可适当调高门票价格,但不会做大幅调整。
扎诺说,目前初步形成了两个思路。一是筹建一个布达拉宫精品展示厅。通过国家文化、文物部门的帮助,目前有关项目已获批准。届时,将把布达拉宫的珍贵文物在博物馆里进行展示,同时,通过音像介绍厅展示殿内文物。目的是使一部分游客不上宫殿,就在雪城下看展览,缓解门票短缺的矛盾。
二是引导游客避开旅游高峰期,平衡各个季节的游客量。七、八、九三个月客流量最高,入秋后直到次年四月,客流量呈现下降。这样就出现了“旺季过旺,淡季过淡”的情况。应该倡导一年四季游西藏。西藏的冬季最低气温是零下十度,白天平均气温在七至八度,气候并不寒冷。此外,交通成本是来西藏旅游的最大成本,避开旅游高峰,旅游成本会大大降低。成都到西藏的全价机票价格为1650元,在旺季时往返西藏机票就要花去3000多元,而2006年11月,成都往返西藏机票最低打到了3.5折。避开高峰期,旅店的价格也会便宜很多。
西藏旅游要打“文化牌”
“青藏铁路通车后,大量旅客进藏,西藏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环境保护,二是西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扎诺说。
“旅游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扎诺说,过去游客很难看到藏戏,拉萨娘热乡民间藏戏表演团通过进入市场,让藏戏被更多人了解。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商业演出,让藏戏团的规模越来越大,他们有足够的实力来发展这项传统文化。而如果没有他们,藏戏可能就会慢慢地从民间消失。另外,娘热乡民俗风情园,最开始是发展民俗风情游,让游客去吃藏餐,过林卡,骑车,射响箭。而现在他们利用旅游带来的收入,扩大风情园的面积,增加了藏文化展示的内容,建立藏文化展馆,通过80多幅唐卡展现了藏族文化的演变历程,对发展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八角街的饰品摊 |
扎诺说,要把旅游业培养成支柱产业就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发展。西藏的乡村旅游近年发展很快,乡村旅游光靠开几个藏餐馆、看几个景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当地文化充分挖掘出来,展示民族文化的底蕴。目前处于探索阶段,例如鲁郎林海在有帐篷的地方就能听到藏族的歌舞。在桑木村,民间艺术团已初具规模。在日喀则拉孜县,农民一边弹奏六弦琴一边表演当地传统歌舞,他们已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第三届少数民族艺术表演,并将参加春节晚会表演。
有专家指出,现在的表演雏形已形成了,但目前游客在拉萨能看到藏族歌舞表演只有两个地方,一是容中尔甲演艺厅,一是唐古拉风演艺厅。下一步是怎么提高品味,做大做强。
“传统民族文化是西藏发展旅游的灵魂,而旅游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载体。”扎诺说,从总体上看,西藏在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上还处于落后阶段。除了要让游客参观人文古迹,还要把专业的文化产品提供给他们,目前西藏也正在准备打造西藏特色的文化产品,把西藏各地的民间歌舞、民族服饰、婚庆习俗、农耕文化展现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