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最后一天,160多位深圳人没有急急忙忙回家过节,而是赶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去听课。而在前一天的“深圳市民说市民大讲堂”对话会上,78岁的离休老干部纪卓如则这样评说这个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文联共同主办的文化活动:“主办者能举办如此规模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是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为
自从2005年夏天开始,每到周六、周日开课时间,人们,包括干部、教师、学生、职员、离退休老人、下岗职工和外地到深出差、探亲人员等,纷纷涌进大课堂,去享受文化盛宴。
讲课的专家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行业,演讲内容涵盖文学、诗词、戏剧、电影、雕塑、书法、绘画、音乐、陶瓷、集邮、茶文化、服饰文化、健康、养生、环保等方面。主讲人大多是具有教授、博导资历的专家,听众只需花两个小时就能分享到各行各业最新的研究成果,好比享受到了博士的待遇。
到目前为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已开讲130多场。白先勇、李欧梵、郑小瑛、严良?、王玉珍、资华筠、葛剑雄、莫言、易中天等名家来这里登坛论道,受到市民的热烈追捧。“大讲堂”也逐渐成为深圳市的一个文化品牌。
深圳应成为因学习而受人尊重的城市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全国乃至全世界对深圳的评价,似乎都是“经济奇迹,文化沙漠”。经过25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深圳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一个新兴移民城市,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比较薄弱等原因,深圳的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不相协调的状况,一定程度地造成了城市文化精神的欠缺和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与此同时,在深圳这个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人们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金钱、物质与经济的冲刷后,强烈需要传统主流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
为顺应这一形势的需要,深圳市委相关领导积极倡导,市宣传文化部门按照“深圳应成为因学习而受人尊重的城市”这一理念,经过精心策划,创立了“市民文化大讲堂”这一学术性与大众性有机结合的公益文化品牌。市宣传文化发展基金拨出专款,为整个活动提供物质保障,所有讲座均对市民免费开放。
政府、专家、市民合力推动
“市民文化大讲堂”既坚持政府主导,又引入社会力量,注重活动运作的科学性、产品服务的适销性,充分体现了公益文化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功能作用。
在组织工作有力保障的前提下,讲堂的内容选题贴近公众需求。一方面,组委会紧紧围绕“鉴赏・品位”主题,确定讲座以文学、艺术、人生、历史、社科等市民普遍关注的知识性、鉴赏性话题为主;同时还充分考虑了市民们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特点,从讲座题目到讲座时间,都通过发布公告、网上征集、街头发送问卷、电话征询、召开座谈会等渠道和方式,实行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使大讲堂真正成为“市民需求、市民参与、市民享用”的文化殿堂。
在讲座过程中,主办方既确保讲座内容通俗易懂,又重视演讲形式的趣味性,主讲的内容都是一些“大观点、大作品、大事件”,归结为一点即“大文化”。专家与听众现场互动,引导广大市民欣赏高雅文化艺术。如严良?现场指挥听众演唱《黄河大合唱》,但昭义带来弟子为听众即兴演奏钢琴,书画家米南阳现场挥毫,柯蓝在讲座中邀请听众上台朗诵散文诗……
文化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实际行动
“市民文化大讲堂”开办以来,影响不断扩大,公众参与热情持续走高。据粗略统计,现场听众已达7万人以上,连不少深圳以外地区,如惠州、东莞、广州、肇庆、珠海、佛山、武汉、上海、南京等地的听众都慕名专程前来。大讲堂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不断接到市民的电话和信件,盛赞深圳市委市政府给市民提供的这个“文化福利”,是“功德无量”的建市大事,并期望大讲堂能长年坚持下去。
大讲堂创出了大众文化发展的新模式,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公益文化社会化运作的新路子。有四条经验可以借鉴:一是讲座内容突破了狭义的社科圈子,范围涉及大文化各个领域,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二是传播范围突破了学术圈子,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三是承办单位动员社会文化机构广泛参与,达到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效果;四是讲座突破现场听众的圈子,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图书和互联网,大大扩展了间接受众的范围,提高了大讲堂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