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记者来到珠海时,展现在眼前的还是围绕大港口、大交通、大工业而展开的开发建设场面。而5年后的今天,珠海的形象却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政府公务员到普通市民、从工商业主到外来农民工,这里的人们似乎早已把头顶上的经济特区光环丢进了历史,而更多地关注和参与到了创建“教育强市”的时代进程中去。
从人口素质、人才储备、城市竞争力和各项经济指标等方面盘点自己的家底,珠海不仅无法与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等城市相比,就连区位优势逊色于自己的周边城市中山、顺德、南海等城市,也一个个把珠海抛在了身后,在珠三角城市以及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综合实力排名中,曾经处于领先地位的珠海经济特区几乎衰微到了垫底的份上,一度自我感觉良好的珠海人开始尝到了被边缘化的痛苦。
知耻而后勇。珠海怎么办?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就是珠海的希望!”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珠海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提出了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珠海一定要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教育强市”作为提升城市整体水平、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市民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的工程来抓。查阅5年来以珠海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记者看到的是珠海上下一条心振兴教育的雄心壮志。作为一个正处在人口增长高峰阶段的移民城市,珠海市委、市政府就这样把办好教育事业的坚强信念置于全市百万民众的关注和监督之下。
“让教育许珠海一个未来”
“我们是决心让教育许珠海一个崭新的未来!”珠海市教育党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罗碧坚告诉记者,虽然珠海每年财政预算内收入不到50亿元,但在教育上的高投入却是前所未有的:从2001年起,珠海市财政投入2亿多元,在西部农村地区建设7所规范化中心学校,一举撤并33所办学规模小、布局分散、设施简陋的薄弱学校。2003年珠海教育投入11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9.8亿元,比上年增长53.1%;2004年教育投入15.87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2.2亿元,增长45.95%;2005年教育投入17.3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2.7亿元。
市财政倾其所有,区镇村也毫不吝啬。主城区香洲2003年以来连续投入3.24亿元,新建扩建26所学校,增加学位38700个;新成立的金湾区投入3亿多元;处于欠发达农村的斗门区3年中投入8.74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支出6.28亿元,占这个区财政支出的41.38%。全市撤并了114所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麻雀学校和教学点,实现了网络“校校通”,从小学四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现代教育技术学科覆盖率达90%以上。
珠海教育在短短的5年中初步实现了从“有书读”向“读好书”的转变;从“适应型教育”向“满足型教育”的转变;从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转变;从数量扩张型教育向质量提高型教育的转变。全市所辖3个区相继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区评估;市属公办六所幼儿园100%成为省一级幼儿园;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阶段入学率101.7%,高中毕业生升学率94.17%;高等教育5年内在校大学生由零到6.2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和高等教育毛入率均名列广东省前茅。
“浪漫之城一道最美的风景”
“到珠海看学校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关键词在珠三角地区的导游小姐和游客中流行着。
记者日前随机加入珠海一家旅行社的“校园一日游”活动,从大气磅礴的北师大、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名校新建的学院或校区,到珠海市一中、珠海实验中学高中部、斗门一中等国家级示范高中,仿佛这里集中了当今世界一切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和手段;从城市技术学院、职业高中、小学、幼儿园,到乡村田园里那一座座专为当地农民、外来投资者和农民工子弟兴建的规范化学校,更让人对这一道道美好的教育风景羡慕不已。
据悉,频繁的教师培训和国内外参观考察成为珠海的家常便饭。仅香洲区的中小学校长及后备干部去年以来就有230人次被送到师范大学参加脱产培训,担任语数外等新课改任务的骨干教师被送到北京、上海和国外学习及挂点上课的达1200余人次;在各类学科竞赛中,珠海市教师有453人次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珠海市中小学生有184人次获国际级奖励,1240人次获国家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