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泥腿子”成了“文化商”

2007-0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刘佰洋 尤黎明 我有话说

新年前,河南省三门峡陕县西张村镇凡村的张冬坤、加伟兵给家里人“请假”:他们承包了安徽省怀远县电视台的广告业务,年底马上有几十万元的收入,不一定回家了。

位于三门峡陕县西张村镇的凡村地处偏僻,以前村民大多“土里刨食”,如今壮劳力个个当起“电视广告”的老板,电视广告承包业务已遍布河南、陕西、山西

、河北、安徽、湖北、甘肃7个省51个县(市)的56家电视台,每年收入近千万元。

在三门峡市,像凡村这样到全国各地从事文化产业的农民有近万人,每年收入数亿元。

大批“泥腿子”在享受文化、发展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投身于先进文化建设,靠文化致富。“泥腿子”走南闯北发“文化财”,正是三门峡市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建设,全面建设“文化强市”的结果。

三门峡市市委书记连子恒说:三门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农民中有文化的人也很多,发展文化产业有很大的优势。市委和政府要在文化建设中搭建好平台,让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双双受益,和谐共进。为此,全市加强了基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构建健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文化设施建设的意见》。近三年来,投入资金4亿多元,新建、改建文化服务场所300个,基本实现了县有“三馆一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中心),乡有“两校一店一中心”(基层党校、文明学校、新华书店、文化中心),村有文化大院的网络格局。全市6个县(市)区中,陕县、灵宝、渑池3个县(市)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灵宝市、卢氏县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义马市被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陕县图书馆被命名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同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力度。全市筛选出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53个重点扶持,目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9亿元,新增年产值5000万元。

在三门峡采访,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陕县温塘村师洪源的蛋雕作品,一件卖到了50美元;大营村妇女刘灵巧剪纸《洛神赋》卖出1.3万元的好价钱,她带动全村30多名妇女从事剪纸产业,年创效益20多万元;三门峡黄河民间艺术研究所策划并发动农民创作的剪纸作品,被美国客商一次订购6万件,该所从农民作品开发出的极富民间特色的“澄泥福娃”,已被奥组委有关部门认可,投入批量生产。由农民企业家投资950万元建成的三门峡黄河影城,成为河南省目前唯一一家市地级三星级影城,全年票房收入120余万元。

三门峡市文化产业形成的浓厚发展氛围,对经济建设促进作用迅速显现。从2000年到2006年,全市文化企业由370个发展到987个,行业年总产值从不足1亿元增长到7.39亿元,已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3.59%。

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又为三门峡市搭建了招商引资平台,2006年四月份在河南省经贸洽谈会上,三门峡市引资3.75亿美元。在第12届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经贸洽谈会上,签定投资协议123个,总投资额达193.8亿元。1―5月份,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72.48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23.4%,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36亿元。在2006年河南省县域经济排序中,有3个县(市)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前20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