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鲜明的信号:2007年中国经济力求“三个协调”,其中第二个“协调”是“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别看这个“协调”只有六个字,仅经济学界专门就此发表的学术文章已足够出几十本学术专著。
关于这个“协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正确处理投资和消
我们掌握的另外一个事实是:从投资看,拉动这一轮经济增长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会相继完成,钢铁、水泥、汽车以及电力等产能可能将出现过剩,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太大;从出口看,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的影响,今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减弱;依靠城市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也不足。如此,农民,历史性地进入了我们考虑内需问题的视野。
农民何以拉动内需?说穿了就是农民要消费。可长期以来,农民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是过分节俭,有钱不敢花。再深挖一层,有钱不敢花关键还在于农民钱少,负担重,对未来信心不强。如此,想拉动内需吗?好,那就想办法增加农民的收入,让他们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单说增加农民收入,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哪
山峰,1966年生,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为光明日报经济部主任记者。(郭红松画) |
比如,农民主要是靠销售农产品获得经济收入,而农产品流通不畅,正在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消费。目前,42%的农户还在自己销售农产品,现代农业所需要的订单销售在中国只有2.7%的农户能做到。农产品流通渠道如此原始简陋,流通成本何以降低,小农户和大市场对接问题何以解决,农民增收致富谈何容易?又比如,目前部分农民已有一些经济实力,也想消费,可他们在农村的消费正在遭遇两大障碍:一是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农村市场,消费不放心;二是市场不完善,买一次东西甚至要走上几十里山路,哪个农民愿意为了拉动内需而进行这样高成本的消费。
可见,瞄准市场、道路等细节,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正是拉动内需、启动农村消费的明智之举。一条乡村道路建设可以带来村民购买摩托车的热潮,村村通电、通水、通电视等可以大大带动农民对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的消费。难怪有专家说,农村消费其实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当“阳光”照耀到农民每一个增收与消费环节的时候,农产品流通成本更低,农民增收致富更快,农民消费更放心更方便。这意味着,十几亿中国农民的生活已经大变了―那时,难道我们只是拉动了内需?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来评价难道还有什么过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