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评价学生
本报通讯员杨旎
编者按在前不久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时,对其中第18条有关评价学生的表述进行了仔细推敲和商讨。如何恰当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成为众人关心的焦点。 |
“还有两周的时间,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也就是说,班里又要开始评‘三好生’了……”徐老师翻着桌上的日历,想到“三好”,暗自喟叹。
“三好生”,这个沿用了50余年的“老牌”荣誉称号,这项正式实行了25年的“王牌”学生评价制度,让今天的老师皱起了眉头。
确实,时代的变迁,给“三好”出了不少难题,“三好”正接受新时代、新变化的考验……
从精神荣誉演变为加分工具,功能在转变
1961年就开始在小学执教的马叶英老师回忆说:“学校开始评‘三好生’时,对品德要求很高,班里有好人好事记录本,那是评选的主要依据。那时,虽然评选结果没有很多物质奖励,但班里的同学都争着做好事,‘三好生’确实是个很大的精神荣誉。”
“现在去问学生,什么是‘三好’?‘三好生’意味着什么?恐怕十个有九个的第一反应不是这个‘三好生’的德智体有多优秀,而是他的中高考能加多少分。‘三好’本身已很少被关注了。”北京某中学的王老师说。
今年刚进入北京某重点中学的黄同学介绍,在她小学升初中时,有的重点中学在提前招生时要求小学阶段连续三年被评为区级三好学生,到了初中后她又发现如果初中连续三年被评为区级三好生就能评上市级三好生,并且中考成绩可加5分,高中规则亦是如此。
“虽然学校还有其他评优的奖项,但大家最关心的还是‘三好生’,毕竟能加分嘛!”正就读北京某重点高中的辛同学说。
从单纯的精神荣誉到择校、中高考加分的重要砝码,“三好”的功能渐渐发生了改变。
“最初的‘三好’只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但随着各种各样的升学考试制度的不断恢复,这一评价制度又逐渐地增添了筛选与选拔的功能。此后,三好生评选制度便与各种各样的升学考试制度结合起来,并且愈来愈为紧密,在这个结合过程中“三好”评选制度逐渐地失去了它的发展性内涵,并被赋予了愈来愈多的筛选与选拔的含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苏君阳说。
功能变化,催生“蝴蝶效应”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学生评价制度过多侧重于对学习成绩的要求,使得本应促进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反为应试教育“服务”,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发展。“三好”便是一例。其评选功能的变化,特别是筛选与选拔功能的过度强化,使得“三好”变身为“一好”――学习好。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与此相应,《决定》进一步指出:“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以适当方式参与对学校工作的评价。”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及时有效地弥补“三好”变“一好”的缺陷,发生了一系列问题,“三好”的“蝴蝶效应”不容忽视。
从现实情况来看,选拔功能的增强使得“三好生”评选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温床。在“三好生”评比中混乱是非、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王女士坦言,她曾为上小学的女儿能评上“三好”给老师送过礼,但“这是没办法的事。”
“没有办法”的事情不仅增加了社会腐败,也给孩子幼小纯净的心灵带来阴影。苏君阳说:“评价的主观性愈来愈大,‘三好生’的评价也就逐渐地失去了它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三好生’评选制度已经失去了它的实质性含义,有时,它甚至已经成为某些人炫耀自己社会资本或政治资本的机制与平台。”
小学到大学,存在“温差”现象
与中小学炙手可热的“三好生”相比,大学的“三好生”几乎无人问津。采访中,大学生们多数表示他们更关注“奖学金”。
学生冷淡,一些学校也“马虎对待”。某重点大学刚被评为校级“三好生”的宋同学介绍道:“学校规定,获奖学金的同学只要体育成绩达标就可被评为‘三好生’,‘三好生’对没拿奖学金的同学没有任何意义。”
事实上,与学生切身相关的利益成了这个“温差现象”的“调温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质疑大学生要不要再评三好。苏君阳认为,在中小学生争当“三好生”的目的中,由于受升学考试加分政策的影响或多或少地都会产生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而到了大学以后,大学生的“出口”增多,研究生招生、就业政策上也没有对应加分的规定,大学三好生的功利性丧失。而一旦争当“三好生”的目的缺少了功利主义的驱动,就可能会产生三种结果:其一,这种制度将会被废除;其二,相应腐败现象会随之减少直至消除;其三,一定程度上,“三好生”评价的标准与水平将得到提高。这三种结果在我国的大学中都发生过。
如何评价新时代的新学生
“‘三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特定时代政治话语的一种标志。当前社会的时代背景与以前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以‘几好’的标准评价学生太概括、太模糊。在新的形势下,应对学生的评价建立一种新的标准或赋予‘三好’以新的、更丰富的内涵。要把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文化理念结合起来;改变过去的由学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单一性的做法,充分地考虑到家长与社区的意见,把对学生进行的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以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三好生’评选制度的促进功能,淡化甚至消除‘三好生’评价制度的选拔功能。”苏君阳说。
今年是教育部、团中央发布《关于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的第25个年头。在时代的变迁下,作为长期以来评价学生的一项重要评价制度,“三好生”应当适应教育体制的改革,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评价标准、评价功能、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做出努力,恰当评价新时代的新学生。
“三好”不能只有“一好” 衢州二中学生举行拔河比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校在抓好智育,重视德育的同时加强体育工作,使各方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徐建平摄) |
相关事件链接
●1957年,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1982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公布《关于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三好学生”评选正式形成一项重要的学生评价制度。新时期,三好学生的相关待遇再次被提高。
●教育部在2001年规定:各地在省级“三好学生”的基础上,按万分之一的比例评选优秀学生,享受普通高校的保送资格。
●四川省威远县教委将威远中学高三毕业生卿桃的“省三好学生”称号暗中换给其他“有背景”的学生,失去15分高考加分照顾的卿桃,与盼了多年的“清华梦”失之交臂。(《天府早报》2000年8月31日)
●北京海淀区清华育才学校某高一学生是“区三好学生”候选人,他的老师以“打理意外情况”为由,向其家长所要1500元沟通费用。(《现代快报》2004年4月3日)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教体局向该市第十四小学下达了6个区级“三好学生”指标,该校却将其中的5个分配给了教师子女。在分配指标时,有的年级因教师子女多无法分配,竟然用抓阄的办法产生。(《大河报》2006年4月11日)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常志一项成绩优异,但是在朝阳区三好学生的评选中,他认为因自己拒绝了班主任让他“让出”三好学生的意见而逐渐受到老师们的排斥。随后,他成绩下滑,不愿面对同学和老师,两年多来一直在休学。(《人民日报》2006年12月7日)(张弛)
家长看
家长孙吉人女士:“三好”应反映出日常评价
孩子(五年级)读的重点学校三好生名额很少,所以争的人也很多。我希望“三好”的评比过程和奖励手段适度一些,多一些激励的精神荣誉因素,少一些人为操纵的因素,多强调对学生的日常的引导激励。学校发给孩子的《日常联系手册》上,家长、老师都对孩子进行日常的综合评价。但由于结果不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就没有明显的激励效果。
张阁家长:荣誉称号应该面向更广大的学生群体
我们的孩子(初二)成绩中等,评不上,也不怎么为这个费心思。孩子的进步是各方面的,当不上三好学生,我们不会责怪他。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积极上进,荣誉要争取,但量力而行。如果有更多的孩子能够通过荣誉称号得到认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肯定更高。
家长赵练先生:评价标准再全面些会更好
三好生是个光荣的称号。如果能评上三好学生,我和孩子(高二)都会很高兴。但是现在“三好”有时候过于强调学习,对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测评度不高。有些孩子可能成绩很好,但在文明礼貌、为人处事等方面存在缺陷。所以,“三好”一方面要变的纯粹些,另一方面要改进测评方法和标准,让孩子尽可能得到全面的测评,也让“三好”变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动力。
老师话
小学教师徐长明:学生在思想观念养成期急需正确引导
现在的小学生娇气、个性、自我,“西化”得严重,但对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一知半解,对父母、老师、朋友没礼貌,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应从小学开始就应该重视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在评价学生时加入这方面标准的考量,在学生的启蒙时期就把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植入学生心中。
初中教师王老师:脱去“三好”“外衣”社会各方均要努力
我认为现在“三好”日趋功利化、实用化,是与社会观念的大环境和学校管理的小环境密切相关的。整个社会观念、价值观的改变给“三好”加上了功利的“外衣”。另外,由于“三好”欠缺改革的动力,一些老师难免“简单行事”,让容易量化的学习成绩来说话。
大学教师何一冰:用多元评价标准引导学生
“三好”的“三”如果放在古文中理解,不是确数,代表“多”的意思。现在的“三”的标准更应该符合现在大学生多元发展的特性,体现多元评价标准的特征。一项学生评价制度,最重要的是通过树立典型,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现代的大学生欠缺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关心他人的精神,应该在设立评价维度时在这些方面多给与考虑,使大学生评价制度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求,让评价标准、评选的操作过程、评价结果令学生和社会信服,扩大学生评价的影响面。
“亮点卡”发掘学生成长中的亮点 日前,山东滨州实验学校改进学生评价制度,用赏识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发掘学生成长中的亮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受到家长好评。“亮点卡”上写满学生的闪亮时刻和老师的殷切期望。(刘桂林摄)
学生说
天津小学生杨同学:“三好”是我幸福源泉
只要拿到了“三好学生”,每个寒假或暑假我都能开心地度过,要是拿不到,那可就“惨”了,别说父母不高兴,我自己都感觉很丢人,一整个假期都没有了光彩。所以,每个学期,我都会在老师和同学中好好表现,然后争取考出一个好成绩,拿“三好”。
河北高二学生卢同学:“三好”,我努力争取
“三好对我来说应该是势在必得的,可能有点虚荣吧!作为班干部,选不上是很丢人的,它不仅仅是荣誉的问题,也是检验自己人缘的时候,更是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还可以提高在老师心目中的印象。虽然现在有些不足之处,但三好仍是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我只是希望它能够更完善、更公正。”
北京大三学生章同学:“三好”不再是唯一目标
现在,我很少看见身边有人象以前一样关切“三好学生”的评选。在大学里面,学生获得自我价值认可的途径很多,与其获得一纸“三好”证书,也可以发表一篇文章,拿一次奖学金,或者考下一个资格认证,何况社会也更看重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