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月9日,行人从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位于莫斯科的总部办公楼前走过。(新华社发) |
岁末年初,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有关天然气的争执刚刚告一段落,双方又爆发了有关石油问题的冲突。1月9日,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部长格列夫在莫斯科宣布,双方当天未能就俄石油过境征税问题达成一致,如果白俄罗斯方面想继续谈判就必须取消运输关税和恢复石油运输。至此,双方有关油气的争执再度陷入僵局。
事出有因各执一词
这场油气之争始于2006年12月初,俄罗斯签署政府命令,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对出口白俄罗斯的石油征收出口税,并将石油每吨的出口价格由原来的270美元提高到国际市场价格的标准430美元。随后,俄又提出出口到白俄罗斯的天然气由原来的每千立方米46.68美元提高到110美元。俄罗斯的决定招致了白俄罗斯的强烈不满,有关天然气问题的谈判俄白双方一直僵持到2006年的最后时刻,最后双方还是签署了协议,将天然气价格由原来的每千立方米46.68美元提高到105美元,其中75美元现金支付,其余30美元用于购买白俄罗斯天然气运输公司股份。此后,卢卡申科不顾“兄弟情面”地用“能源讹诈”来形容俄罗斯方面的举动,并在1月4日单方面宣布对通过“友谊管道”输往欧盟的俄罗斯石油征收每吨45美元的关税。
白俄罗斯的强硬显然激怒了俄罗斯领导人。据1月10日俄媒体透露,普京总统9日晚召开紧急会议,再次表明了俄方的强硬立场。普京称,俄罗斯方面为支持白俄罗斯已经主动承受了数十亿美元的损失,但是白俄罗斯居然还不满足。目前波兰购买俄罗斯的天然气每千立方米支付270美元,给白俄的105美元已经是独联体的最优惠价格,像亚美尼亚这样困难重重的国家每千立方米也要支付110美元。普京说,与国际市场相比俄罗斯给白俄罗斯的天然气差价每年可达33亿美元。
争执背后的“潜台词”
早在两年前就有专家提出,俄罗斯与独联体各国有关石油和天然气问题的冲突不可避免,爆发只是个时间问题。因为苏联时期保留下来的很多“不公平的习惯”俄罗斯人越来越不愿意承受。随着独联体各国独立性日渐增强,政治和外交趋向日渐变化,俄罗斯调整自己的角色也在情理之中。实际上俄从市场的角度出发,调整和理顺与独联体各国的能源关系从2005年已经开始。当时关系不睦的乌克兰成了俄罗斯第一批“调整对象”,白俄罗斯显然想利用与俄关系不错的优势,继续延续这种优惠。但是,俄罗斯极具实用主义的政策理念使得这一进程迅速结束,这便是风波的症结。
俄罗斯领导人在这场争执中从未隐瞒过自己的观点,普京总统9日明确要求政府拿出一个适用于独联体各国的能源政策标准,并注释说这其中也适用于像白俄罗斯这样的国家。从这一点上人们可以明确地感觉到,以关系亲疏确定“好处”多少的惯例已成为历史,独联体各国将在市场这一大平台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此同时,普京还明确表示,政府所制定的政策,要无条件地把保护俄罗斯企业自身的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所以此间专家认为,对乌克兰也好、白俄罗斯也好能源争执说到根本是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的一种延续,是这样一个总政策在能源问题上的体现和组成部分。
俄白能否打破僵局
白俄罗斯甘冒激怒俄罗斯的风险,把扼住“友谊管线”作为一种选择,的确使俄罗斯感到挠头,因为石油美元是俄罗斯的主要外汇收益渠道。欧盟40%的能源进口依赖于俄罗斯,所以这条管线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到俄罗斯的外汇收益,对欧盟部分国家依靠俄罗斯能源的信心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俄罗斯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10日表示说,俄罗斯从1995年开始对出口到白俄罗斯的石油免征出口税,并与白俄罗斯签订了石油出口税制度同步化的协议,但是2001年白俄罗斯单方面退出,自主确定石油出口税制,税率比俄罗斯低1-2倍,这就使得从白俄罗斯倒手给欧盟国家的白俄石油企业牟取暴利,破坏了整个石油和石油产品的流向布局。很清楚,继续攫取这块倒手利益,是卢卡申科不愿向俄罗斯低头并拼死抗拒的原因。
如何走出僵局,双方在大打心理战。俄工业能源部长1月9日宣布,在2-3年内俄罗斯可以摆脱白俄罗斯方向的过境石油运输,大幅度增加波罗的海的石油管道以及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方向的出口能力。作出“随时可以放弃过境白俄罗斯的姿态”给白俄罗斯看。白俄罗斯也派出自己的政府副总理前往阿塞拜疆,似乎在寻求新的能源供给渠道。但是人们清楚,这都是“远水”,都不可能解双方各自的燃眉之急,双方无非是想通过谈判外的手段,增加自己讨价还价的砝码,最终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各自退让,完全取消“友谊管线”的功能双方目前都难以承受。但是从长远看,不仅仅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包括欧盟在内的很多国家都要重新考量自己的能源进出口计划和运输计划。换句话说,这场争斗表面结局的背后也将对未来的能源流向格局产生不小的影响。(本报莫斯科1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