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治堵还看下一手

2007-01-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蔡闯 我有话说

围棋里有句话:“棋从断处生”,意思是说切断了对方棋子之间的联系,就会使棋局产生新的变化,给自己创造出机会。但是,高明的棋手绝不盲目行事,一定要预先想好以后的几步、十几步甚至几十步棋的着法,才肯去“断”,否则,自己要吃大亏。

现在,北京公交票价打了一个“大折”,普通市民花4毛钱就能坐上城

里的公交车。此举出于北京市吸引市民出行多坐公交车,以减少私车出行而达到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意愿。如果把交通比作一局棋,这一手,就像“断”――北京交通原有的联系、脉络被打破了。

“断”的结果立竿见影:公交车上人更多了,一些原来开私车的上班族改坐公交了。据某调查公司最新发现,八成居民表示出行费用减少,六成人认为此次改革可以缓解北京的交通拥堵。

但是,我们依然期待着“下一手”。因为到目前为止,北京市的交通,或者说大城市的交通状况,还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下一手”会是什么呢?是继续在马路上划出更多的公交专用线?是不断增加私车出行的费用?是上下班“错峰”出行?是不断鼓励有车族“少开一天车,再少开一天车”?

似乎都有道理,似乎又都有一点说不出的滋味。公交专用线给公交车提供了方便,又必然要给其他车辆带来不便。有北京人说,现在马路上最堵的地方,就是公交车“扎堆儿”的地方。只要公交车进出站,马路上必乱成“一锅粥”;增加私车出行的费用?这样做确实会把一部分人吸引到公交车上去,但对已经买了私车的人来说,却显得不那么公平――看看我们的车价、油价、税费等,养车费用已经比一些发达国家高出不少了。再说,把私车上的人都转到公交车上去,公交承受得起吗?“错峰”出行――孩子上学怎么接送?家庭成员的作息如何安排?“少开一天车”――这一天想什么办法从四环外奔波到市中心还要保证上班不迟到?

思来想去,大城市治堵,真难!

笔者偶发奇想:不管开车、坐车、骑车还是步行,都是出行人,是城市道路设施的使用者,是被管理者,或称被服务者。以上想到的措施,都是从制约出行人的角度出发的,效果也是有限的。而管理机构和人员,或称服务机构、服务人员,能不能给自己加点难度,从自身角度找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依法治理,杜绝“特权车”、“关系车”。大凡在城市道路上横行无忌的车辆,往往有“铲单子”(让交警开出的罚单作废)的能力,如果这些人不能再“铲单子”,城市道路就会有序得多;

比如公平执法,各行其路,严守交通信号。现在,车辆违反《交通法》,交警必罚,而行人违反《交通法》,基本上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当然,对车辆与行人的管理成本确实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说白了,管行人的脚、罚行人的钱太难了。不知多少人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在国外过路口,司机要加一脚油,在国内过路口,司机必须踩刹车。如果有一天我们驾车过路口时可以放心大胆地加一脚油,“治堵”的任务似乎也就完成了;

再比如合理安排公共交通设施,让行人和车辆随时都可以看到规范、清晰的交通标志、标线;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执勤人员,输导行人、车辆(而不是抓违章罚款),以免他们“误入歧途”;保证路面上井盖完好、盲道畅通、公共交通设施可以正常使用,等等。

以上这些,不就是“管理”么?不就是“人性化管理”么?如果做到了这些,北京市提出的市民出行50分钟可达目的地的承诺是可以做到的。治堵下一手,就从管理开始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