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有关大学生高消费的议论颇为普遍。其实这都是从绝对值看问题。如果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看,是可以从中挤出相当的泡沫或水分的。
遥想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上大学那会儿,那是什么体制,那是什么物价标准?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上大学不要钱。非但不要钱,生活困难的同学还能享受到国家助学金,而最高等级的助学金保证吃饭是没问题的!那会1斤猪肉1元钱人民币左右,买一份纯炖肉才3角钱;现在,以京津地区为例,猪肉平均价格1斤人民币10-12元,猪肉价格整整上涨了10倍!因此,有学生在校内互联网上感叹:不敢吃肉!可不吃肉怎么行,正在长身体的青年学子、未来栋梁该吃还得吃啊!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信息迅捷。上世纪80年代,我们没有手机,固定电话也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甚至上世纪90年代上前半期,刚见到大砖头式的手机便羡慕地称之为“大哥大”。而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手机拥有量的第一大国,这手机费算在大学生的消费中,似乎不能视为奢侈。计划经济时代,大学包分配。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你说,竞聘一个岗位,让竞争上岗者置身儿好一点的行头不为过吧。因此,上述这些花费其实都是必需的,也是国家整体的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
诚然,少数大学生中有高消费的倾向。他们中的一些人,有的因家庭条件较好而确有浪费现象出现,有的甚至不顾自身家庭的经济实力和收入水平,盲目追求高消费,从而给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但上述这些不成熟的消费者绝不是大学生整体消费群的主流。而即便是少数大学生的不理智消费也是受到商家的诱惑和社会整体宣传思潮中的少数不负责任的引导者的误导。如此,又怎能将"高消费"的板子打向整个大学生群体呢。而作为成年人,我们更应该理智、全面、客观地看问题,要善于从现象中把握住中事物的本质,从而和整个社会一起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理智消费,帮助他们树立起“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和消费观,营造出健康、和谐的成长和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