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07年的起点回望2006,我们惊奇地发现,“外资并购”这四个字去年居然热得烫手。也难怪,一段时间以来,外资对于中国企业,尤其是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频频出手,这股外资并购风暴也因此被一些人称为“斩首”行动――这“斩首”二字可谓饱蘸情感,传递的心理信息远不止担忧、恐慌、警告。人们
表达的担心包括:外资企业占据控股地位,会实现垄断,抑制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并制约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
2007年1月初,由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全国并购研究中心等评选的“2006中国十大并购”揭晓。看了这个统计结果我们不禁一愣:原来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更多,更频繁,其影响已经超过外资并购。2006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分别是:英博收购雪津啤酒;中国铝业并购8家铝企;高盛竞购双汇;宝钢收购邯钢;国美并购永乐;广发证券借壳上市;华润集团重组华源;中国蓝星并购法国罗地亚公司、安迪苏集团;电讯盈科股权转让;花旗、中国人寿等联合竞购广发行。在这“十大并购事件”背后我们又获悉:2006年前11个月,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共735起,同比增长1.3%,交易金额302亿美元,同比增长1%;同期内资企业之间的并购1270起,同比增长25%,交易金额约568亿美元,同比增长近77%。此外,中国企业还正在“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并购外国企业。有专家预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贸易形势的变化,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海外进行跨国并购。
看到中国企业到海外并购外国企业,我们也许会对联合国贸发组织前段时间发布的《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有更深刻的理解。该报告说,200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达到9160亿美元,其中全球跨国并购总金额为7610亿美元,占当年FDI总量的80%以上。2005年英国吸收外资2191亿美元,居全球之首,美国吸收外资1060亿美元,位居第二,其吸收外资的主要方式就是跨国并购,也就是外资并购。
世界大势告诉我们,判断外资并购的利弊,不能只看某个企业、某个产业外资与内资的比例,而应立足于企业和产业的长远发展。我们应该自信地说:只要我壮大,何惧你“斩首”?
换一种思路来说,面对所谓跨国公司并购国内龙头企业,我们又何必给人家冠以什么“斩首”的名号――追求利润最大化本来是资本的本性。我们的企业进行海外收购时,难道不是要同样遵循这条游戏规则吗?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中化收购澳大利亚最大乙烯生产商凯诺斯、中集收购荷兰大物流商博格等,谁跳出了这条规则?
上世纪90年代,八大汽水厂被跨国公司挤垮的现象也曾让一些国人寝食不安,有人戏称是“八国联军换个花样又回来了”。但中国并没有把这些已经开放的行业,重新限制或封闭起来,而是在开放中改革、在开放中自强。如今十年过去了,八大汽水厂虽已难觅踪影,可娃哈哈、汇源、蒙牛、伊利、光明、农夫山泉、椰树、露露等却相继崛起,且哪个不比那八大汽水厂更健康和更有品牌价值。
说穿了,外资并购只是全球通用的吸收外资的一种形式,并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市场手段。对于2007年将要发生的外资并购,我们完全应当大胆积极地推动。君不见,去年9月8日,国家六部门制定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已正式实施,其字里行间已传递出成熟与睿智:外资并购不一定危及行业安全和经济安全,关键是建立一套有效的规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