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做本土作家的坚强后盾

2007-01-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韩小蕙 我有话说

今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一开幕,号称中国文学第一社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以百种高质量、高品位、题材多样的原创新作高调亮相,推出一批中国作家的优秀原创作品。

就此话题,人文社副社长潘凯雄专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名家纷至呈新作

这批作品包括我国当下最

优秀、最活跃作家的长篇小说,著名作家张炜积30年之创作心血历练而成的《刺猬歌》,是其已出版的《古船》、《九月寓言》等10余部长篇小说后最具突破意义的作品;《尘埃落定》作者阿来推出的《空山2》,继续用他神来的笔法讲述藏地传奇故事,并越来越具有现实冲击力;石钟山的《最后的军礼》,与《激情燃烧的岁月》有所不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军中硬汉;《藏獒》作者杨志军的续集《藏獒2》,把藏獒与狼群的激烈厮杀作为其重心;还有著名青年作家邱华栋一举推出的三部新作《骑飞鱼的人》、《单筒望远镜》和《贾奈达之城》,故事通过几位外国人在中国的经历,见证了中国百年历史的动荡起伏和风云变幻。

此外,还有《雍正王朝》传奇编剧刘和平的长篇力作《大明王朝1566》,著名艺术家陈丹青、艾未未等的艺术对谈,文坛新生代作家陈希我的长篇小说《冒犯书》以及《萌芽美文精选》等等。

良性循环双丰收

人文社几十年来已形成一个基本理念,即“原创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活力的标志,是国力高低的标志。努力推出原创文学佳作是我们这家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学品牌社的责任。”可以说,“挺拔主业,繁荣国家文学出版”已成为该社从领导到普通编辑、检校人员的共同责任感。

这些年中国出版界发展飞快,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来写作资源不足、优秀原创作品不足、智慧和创造力不够,因而很多出版社出现了出版准备不足等问题。人文社对此早有清醒认识,并且做了大量前瞻性工作。潘凯雄对记者说:以长篇小说为例,现在全国每年大约出版1200部,但去掉自娱自乐、自费出书以及各种手段“攒”出来的书,实际上能进入流通的也就30%左右,真正进入公众阅读的在10%左右,能流传下来的更少。而我们社的书除了都能在水平线之上以外,还留下了多部优秀图书,比如六届茅盾文学奖一共评出29部长篇小说,人文社得了其中的15部,占51.72%,这就是抓原创作品所取得的成果。

文化自觉获好评

作家周大新说:我和人文社打交道多年,最佩服的就是他们对中国文学事业发展,有着非常强的责任心。他们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本书尽管不赚钱,但有文学价值我们就出。”女作家徐坤说:“人文社是一个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大社,能把培养本土作家当成己任,坚持正确导向,将社会效益和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放在首位,坚持自己一贯的审美准则和艺术理想,真可谓难能可贵,功高无量!”

评论界也对人文社坚持扶持本土原创予以高度评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吴秉杰说:“每个国家的文学出版社都有自己的优势,这就是民族性。要在世界上形成品牌,都应该从当代优秀的本土作家中寻找力量,不能靠出时髦书或翻译作品维持。”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更从理论上阐述了人文社的意义:“中国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已经伴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化而出现了许多重大变化,对于这些变化的探究和思考正是当下文学的重要的表现方向。在全球化的冲击之下探索中国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正是当下文化自觉的要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