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博谈杂议:第18期《国学百年争论的实质》

2007-01-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祥辉 袁益 我有话说

读了《国学百年争论的实质》收获颇多,要感谢光明讲坛这个栏目在新年伊始就为读者奉上了这样一份营养丰富的“知识大餐”。

我觉得国学就如同一根坚韧的纽带,它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珍珠串连在一起。国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

甘泉一般滋润着我们民族的成长,如沃土一般培育出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这样中华民族才以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国学代表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对现代文明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该承认,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承续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或迷失,对体现民族魂魄的国学有意无意地采取了忽略或偏激的态度。长此以往,这种漠视文化根本做法的后遗症将显得日益严重。因此,今天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当中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呼唤国学的回归,提倡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江苏南京市李祥辉

我认为,国学百年争论的实质是自近代科学和地理发现以来,客观世界的一致性与主观世界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在今天,正确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社会贯通起来,就会有助于奠定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文化的本质就是民族的世界观。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主要的文化特征。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成世界大势,文化的全球化是人类已经面对、必须厘清的问题。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民族思维方式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一致的。

在近代科学和地理发现之前,人类的活动范围是狭小的、分散的、隔离的,世界以不同的面孔呈现在人类面前,人类也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近代科学和地理发现就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急需对世界观进行辨析、整合和升华,这是今天全球文化融合甚至趋同的一个基础。

这不是对现有文化的简单撮合,不是以哪种文化为主,哪种文化为辅,更不是将某种文化强加于世界,将其他文化贬低或剔除出局,而是以对世界的科学认知为基础,融合各种文化优秀的一面。当然各种文化是不会同步前进的,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总是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和扩张力,经济落后地区的文化难免要汇入那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当中。这也是一个事实。

事实上,自近代科学和地理发现以来,人类文化就开始趋同。考察近三四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不断加强。跟三四百年前相比,纵向上,当今世界各文化内部发展翻天覆地;横向上,各文化之间的差异缩得很小。这表明,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差异和世界观差异,在壮阔剧烈的交汇、碰撞、反思、谅解、转变、整合和提升。文化趋同的牵引力正是客观世界的一致性,趋同的驱动力正是主观世界的求真性,趋同的坚实基础正是各文化在整体上的大同小异和思维方式的互补性。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科学高度发达、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也必将通过交流、融合而实现一种“大同”。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抛弃对抗和战争,停止对地球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对环境的毁灭性破坏;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标准,才能实现充分的理解、尊重和包容,和睦友好地共同生活;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从容应对共同的危机,以整体的智慧和勇气向无限的宇宙发起更奋进有效的探索,从而生生不息、千秋万代地繁衍发展下去。

――读者袁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