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7-01-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光春 我有话说

2007年第2
总第19
双周四出版
主持人:
王保纯
计亚男
殷燕召
电话:67078808、
8803、8541
传真:67078118

演讲人:徐光春
地点:郑州大学
时间:06年12月19日

主持人开场语

岳母刺字、孔融让梨、桥头拾履,这些传统美德的故事自幼铭刻于中国人的脑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格言,一直激励着中国人建功立业的豪情;传统道德的一些要素经历朝历代也基本形成了共识。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最近到郑州大学就此问题作了精彩的演讲,让我们听听他的阐释。

徐光春汉族,浙江绍兴人,高级记者、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大学毕业后在地方新闻单位当记者。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调到新华社安徽分社,先是当记者、组长,后担任分社副社长、党组书记,主持分社工作。1985年调任上海分社社长、党组书记。1988年调任北京分社社长、党组书记。1991年调到光明日报社工作,先后担任副总编辑、总编辑。1995年调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2000年兼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2004年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2005年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大家好!今天我围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一讲我的想法,同大家进行探讨。

去年3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准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八荣八耻”完全符合我国实际,完全符合时代要求,也完全符合全民素质特别是青少年素质提高的需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在全党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于在全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已经成为新形势下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成为广大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基本准则。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道德根基和重要精神支柱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但归纳起来,在历史典籍里加以明确、历代历朝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当然,在传统道德方面还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丰富,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发展。

“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内涵

从上至下:屈原、范仲淹、岳飞的画像。从古至今,这些人优秀的品德得到了大家广泛的称颂。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亲,仁也”,又说:“仁,亲也”。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这种“仁爱”之情,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随着历史演变,“仁”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由此可见,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

“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义”的原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说文解字》曾这样解释,“义(?),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意思说,“义”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我们崇尚羊的形象和涵养,要像羊一样温和、善良、美好。这里讲的“义”,主要是指一种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气节。羊在我们生活中,从古至今都是六畜之首,是最美的食品。中国人非常崇尚羊,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把“羊”都用在最美好的事物上面。比如,羊与鱼构成了“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羊和鱼都是最鲜美的食品,最好吃的食品。中国人最美好的字眼“美”、“善”上面都有一个“羊”字,都是用“羊”作主要部首来构造的,这反映了人们对羊所具备的美好境界的追求,并把这种境界作为国人应该追求的品行,作为应该提倡的道德。《说文解字》把“义”同“美”和“善”联系起来解释,“美”和“善”是“羊”字头,“义”的繁体字“?”也是羊字头。所以,义、美、善是同义的。古人强调“义气”,就是指这样一种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义的气节。孔子极为推崇“仁”德,提倡“杀身成仁”。而孟子非常推崇“义”德,说要“舍生取义”。“杀身”和“舍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说明孟子是把“义”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认识的。我们讲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简化成“仁义道德”,可见,在这五大要素里最重要的是“仁”和“义”两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两大要素。古人云:“仁则荣,不仁则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说明中国传统道德的荣辱观也是以是否做到“仁”和“义”作为主要标准的。

“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即“礼仪之规”。“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习俗和仪式。《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指的就是一种仪式、一种习俗,当时还没有把“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和道德理念加以明确和倡导。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关于“礼”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新的变化。《礼记・表记》中说“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说的是殷人尊神,而周人事鬼敬神而远之,开始远离它,并且“制礼作乐”,逐步把这些礼仪规范起来,对在哪种情况下实行什么样的礼节、举行什么样的礼仪、讲究什么样的礼貌进行了具体规范,提倡以“礼乐”治天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的内容又有了创造性的变化,开始将“礼”作为道德准则加以提倡。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就有“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的诗句,意思就是说:看那老鼠还有一张脸皮,做人岂能无礼仪;如果一个人没有礼仪,不去死还干什么?孔子也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的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这说明“礼”在道德领域已经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尊重、加以规范、加以倡导。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更提出了“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把“礼”放在道德规范之首,表明“礼”已经由原来的一种习俗和仪式逐步地规范为一种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升华为治国的四大要素之首。中国人向来把“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礼仪之邦来表明我们是文明的,不讲礼仪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见,“礼”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同样有着重要位置。

“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即“智谋之力”。“智”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很早就出现在文字记载里。孔子常说:“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大家熟悉的《论语》中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讲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智慧之举。这里讲的“是知也”就是指“这才是智慧、这才是聪明、这才是智者”。孔子、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唐尧、禹舜、商汤等关于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是非、认识善恶这样的聪颖、智慧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智”的具体思想内容,提升了“智”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在道德规范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道德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对人们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信”,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即“诚信之品”。“信”不是简单的诚实,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内涵。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某一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可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缺乏坚定可靠和相互信赖这样一种基础,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也难以实现诚实和守信。关于“信”,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认识了它,并且积极地加以提倡。历代贤人圣哲关于“信”的强调不绝于书,甚至包括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一些古典文学名著里面,也都强调“信”的道德理念,都有关于“信”的人性诠释和故事描绘。《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意思是说统治者有“信”,是立国的根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础。老子说:“言,善信”。意即说话要恪守信用。孔子也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还把“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诚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点。孟子则把诚信看作社会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则,他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的阐述,即是其证。《贞观政要》中唐代名相魏征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把“信”作为治国之大纲来加以强调。《旧唐书》里说“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尚书》写道:“信用昭明于天下”。《诗经》里面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叫“信誓旦旦”。像这样一种对“信”的认识、对“信”的提倡、对“信”的崇拜,从古至今像一棵常青树一样存活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思想文化沃土中,说明“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所肯定、所推广。

那么,如何看待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五大基本要素呢?从五大要素的关系看,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也可以说是道德大厦的支柱。从基本内涵来看,“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义”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智”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是我们要很好遵循的、最重要的五种社会道德规范。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各种组合的比较来看,“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和主要品行,在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地位。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仁、义、礼、智、信”在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长河中具有本源地位。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林林总总、丰富多彩的庞大体系来看,“仁、义、礼、智、信”具有主导地位。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广泛性、深远性影响来看,“仁、义、礼、智、信”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提出并归纳的五个最重要的道德要求,从文字记载看,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从口头传播来看,还要早得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演变和文明的推进,逐渐得到明确、规范、升华、丰富和发展。


只有崇尚科学,民族才能强大。图为原子弹爆炸和“两弹元勋”钱学森。

首先,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了“礼、义、廉、耻”四个道德要素。管子对这四个要素非常看重,称“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意思是说,这四大道德要素如果能够弘扬,君主的政令就能够畅通,反之国家就要灭亡,从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强调了这四大道德要素之重要。何谓“四维”?管子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春秋末的老子提出人要“上善若水”。意思是最善的人要像水一样,具体地说,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显然老子倡导“仁”、“信”等道德操守。随后,战国思想家孟子在此基础上把“仁、义、礼、智”这四个要素整理归纳出来,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孟子・告子》篇写道“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的意思是说,“仁、义、礼、智”这四个方面是我自身独有的,并不是外界给我的,人就应该有这样的本质和品德。孟子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总结归纳为“仁、义、礼、智”,并把它们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和道德理念。

把“仁、义、礼、智、信”五大道德要素整合在一起加以全面阐述和规范的,是汉代的董仲舒。他说“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要在世间推行,以此教育民众,改变民间陋习,形成良好的民风。文中的“谊”即“义”。《汉书・董仲舒传》写道“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仁义礼智信”这个“五常之道”,即五大道德要素。官方把“仁义礼智信”明确为整个国家要提倡和遵循的道德纲领,是在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的白虎观会议以后。当时西汉政权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集会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会后汉章帝命班固把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义》作为官方典籍公布,影响深远。《白虎通义》中写道“五常者何?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不仅将“五常”正式确定下来,而且进行了明确具体的内容界定,这是历史上官方文书关于“仁、义、礼、智、信”的最早记载。

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到魏晋之后,官方、民间出现了道德认识的不同观点、不同主张,对“仁、义、礼、智、信”也进行了多种阐述,进行了新的创造和新的规范。尽管如此,“仁、义、礼、智、信”作为传统道德之主要架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其间,特别是作为宋明理学的“顶梁”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等思想家在这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二程将“仁、义、礼、智、信”发展为“五常全体四支”说,即“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体;四者,四支。”意思是说,如果把“仁”看作是整个身体,“义礼智信”则是身体的四肢。朱熹则提出“仁包四德”的著名论断。

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时,“仁、义、礼、智、信”仍然得到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继承和发展。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指出:“必须人人尚道德,明公理”,要践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常规道德规范和“智、仁、勇”三达德。同时,孙中山还提出要推行“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新的道德理念,认为人无道德便不能革命,人人不具备好人格便不能够造就一个好国家。因此,他认为革命党人要具备“不求做大官,只求做大事”的优良品格,足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推进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人传承文明,开拓未来,用自己特有的世界观看待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提出对古代思想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要继承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建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胡锦涛总书记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提出了要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正确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社会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确立和弘扬,对社会进步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第一,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正因为中华民族确立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体系,倡导了这样一种道德理念,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仁、义、礼、智、信”要求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友爱、与人为善、公道正派、诚实守信,这就为我们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和行为规范,也是传统美德历经2500多年之所以经久不衰而且能够不断地得到发扬和光大的重要原因。

第二,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按照“仁、义、礼、智、信”的要求,我们的社会应该是和睦相处、真诚相待、礼尚往来、互帮互助的社会,每个人都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而是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这有助于清除一些不良风气,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使整个社会洋溢着和睦、和谐、和平的和煦春风。这也是中华民族为什么绵延几千年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思想渊源。

第三,有利于造就优良品格。“仁、义、礼、智、信”要求每个人都要克服不良习气,端正不良行为。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仁、义、礼、智、信”这样一种传统美德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确立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谦虚、谨慎等优良品格。

第四,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从混沌、朦胧到识事、明智,从仁人圣贤到普通百姓,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现在倡导的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就是“仁、义、礼、智、信”。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各种各样的磨难,仍然能够不屈不挠、昂首挺胸地走过来,就是因为有不断奋斗、不断创新、不断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在支撑、推动着我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第五,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1988年,全球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重要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使我国保留了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文化。为什么我们不断走向文明?就是因为我们具有道德支柱和精神力量。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中国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步,应当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和超越

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道德基础,注入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是道德建设新发展的显著特征。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十分全面、系统而且精练、准确,短短的百十来字却涉及到了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领域的道德准则,包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八个方面的基本道德要求,涵盖了怎样对待祖国、怎样对待人民、怎样对待工作、怎样对待别人、怎样做人、怎样处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提供了明确而清晰的指南。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道德基础,在对传统美德进行继承的前提下,注入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实现了对传统美德的发展和超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打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将改善我们的社会生活。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愈益多样化。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面对全球化推进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需要研究中华民族应该用什么样的道德精神推进时代发展,以确立新的主流价值意识和道德建设标杆,造就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时代新人。在这种情况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重大的道德建设命题,就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第一,面临着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改革开放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随着旧思想、旧观念、旧体制、旧模式的革除和国门的打开,我们不仅要引进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还要应对解决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应该以什么样的道德精神来驾驭、主导这个时代,成为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改革开放需要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怎样做一个社会主义精神家园的守望者?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面对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样一种道德理念、道德规范。

第二,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新环境。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大大增强了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质要求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必然在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有所反映。一些人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经济生活领域,诸如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掺假制假、偷税漏税、不讲信用、欺诈行骗等现象屡有发生。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出现,反映了一些人在“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的大问题上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准则、失去了规范,在看待和处理利与义之间的关系上出现了迷失。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得之有理,用之有量”,就是说对利要取之有理、取之有道,不能见利忘义,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之一。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引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让人们明荣辱之分,知荣弃耻、褒荣贬耻,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以期人们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健康生存,同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面临着现代化建设的新使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这是现代化建设的四大要素。要达到富裕、民主、文明、和谐,必须有精神方面的基础,也就是说现代化建设必须有思想道德基础。只有具备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样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推进、取得成功。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每个方面都与思想道德有关。富裕,就必须发展,要发展一定要勤劳、智慧;民主,就必须确立高度重视“人”的理念,尊重民意、发挥民智,做到政通人和;文明,更是与我们做什么样的人、形成什么样的社会风尚紧密相关;和谐,指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社会要和谐、人与自然要和谐,要有和谐之人心、和谐之人际、和谐之社会、和谐之世界,和谐的道德来源是“和为贵”。所以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必须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四,面临着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党中央提出要科学发展,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才能实现这些重大战略部署?关键在于人的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科学发展的理念,没有和谐社会的理念,就不可能有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行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只有全体公民都知荣辱、创文明、促和谐、图进取,才能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才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紧密相关,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知荣辱、树新风、讲正气、善待人,整个社会才能走向和谐。

这里我要着重说明一点,有人说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道德滑坡,我不赞成这个说法。改革开放是道德建设新发展的显著特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本身就是在新的道德理念的支撑下形成的新意识、新精神、新观念、新作为。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的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以各种方式渗透进来,形成东西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与激荡。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人们的荣辱、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变化,是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反映。可以说,经济社会呈现的多样化发展,必然产生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在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就必然成为一个突出的时代课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去解决。当然,目前我们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这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一些人由于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发展,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变革,不能正确认识环境的变化,在做人处事方面做出了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事情,这很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整个社会道德滑坡了。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多样的价值取向中,通过提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进一步处理好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指导社会的发展进步。

中华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来源和道德基础

从上至下:雷锋、焦裕禄和王顺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今天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博大精深,是民族之根。与灿烂的文化相共生,中华民族同样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关爱精神,公道正派、仗义执言的正直品格等等。社会主义荣辱观承载着历史与传统的血脉,在结合时代特点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的前提下对传统美德加以发展,使之源于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又高于传统美德,比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鲜明、更新颖、更全面、更深刻、更具体,是当代中国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首先,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吸收了传统荣辱观的精华。管子最早提出荣辱观:“仓廪实则知荣辱,衣食足则知礼节”。孔子首倡“行己有耻”,认为有耻的人才能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孟子也从“仁”的角度来分析荣辱的根源:“仁则荣,不仁则辱。”我国历史上关于荣辱观的古训和格言比比皆是:“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耻存则心存,耻忘则心忘”,“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等等,这说明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知荣明耻看得很重,可谓是:重于泰山,贵于神灵。“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吸收了中华传统荣辱观的优秀成分和优良道德因素,体现了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着密切关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仁、义、礼、智、信”内容上的合理内核,推陈出新,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了很强的民族性和历史传承性。比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与“民贵君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与“仁者不忧,知者不惑”,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与“勤能补拙”,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与“和为贵”,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与“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与“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与“不以奢为乐,不以廉为悲”,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成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可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紧密相连,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基础和重要来源。

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有了质的升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置身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对中华文明去芜取菁地继承、运用马克思主义扬弃的观点批判地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创新性和时代性。如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忠诚爱国、公正无私、克己奉公、重诺守信、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如民主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精神、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等。因此,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发展和创新、弘扬和超越,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进行道德建设的新标杆、新旗帜、新方向。

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传统、现在与未来的道德建设的长河上架构了一座桥梁,使文化的传承具有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时代特征、时代品质、时代精神。可以说,每一个“荣”都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每一个“耻”都关系到社会的兴衰和个人的命运。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树立,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特征有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

其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道德支撑和道德基础。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先进的社会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有共同的一般性道德思想要求,又有自身的特殊要求。“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推进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加强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而且体现了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对于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现在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倡导和谐理念、建设和谐文化、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提供激励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试想,一个不辨荣辱、寡廉鲜耻的社会,如何会有和谐与进步?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传统思想与创新精神结合起来,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把广泛性与先进性结合起来,把理性原则与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它能够为人们的行为直接提供一种正当性、正义性、应当性的合理精神支撑,而这种支撑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就会转化为一种强大的激励性精神动力,促进社会发展。因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也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从而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和谐相处。

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道德建设

大学生要把学做人放在首位、要把自律放在首位、要把做实事放在首位、要把从眼前做起放在首位。

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每个人虽然年龄、职务、职业不同,但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分清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文明与愚昧界限的能力,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比如,干部要讲政德,老师要讲师德,学生要讲学知识学做人。这里,我就在当代大学生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几点意见。

第一,既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要把学做人放在首位。大学生在校期间,大多数人思想里确立的是来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的,这很正确。但不管是做学问、求知识,都属于学做人的重要部分,本质上是一个怎样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学做人才是终身的课题。目前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掌握着很多新思想、新知识、新观念,是社会上最活跃、最有希望的群体,应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因为,道德是做人的一个核心原则,古人讲的“德乃才之帅,才乃德之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既要他律更要自律,要把自律放在首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律是基础、他律是关键,自律要靠道德自觉,他律要靠制度约束。《论语》中有曾子的“三省”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就是一种自律、一种自醒、一种自我要求。实际上很多人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在想一件事情的时候、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想一想怎么做是错的,怎么做是对的,从而确定自己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这样,社会就会和谐,世界就会美好。

大学校园应该是一个最讲文明、最讲秩序、最讲礼仪、最讲道德的地方,但目前高等学府里却也存在着道德失范的现象。如学术道德就是在高校领域、科研机关反映出来的一个新问题,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伪造自己的创造,骗取学术荣誉,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既不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也不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古时文人不言利、文人不言商,现在却是既追逐“名”也追逐“利”。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不讲任何利益是不可能的,但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利益观。

第三,既要有抱负更要做实事,要把做实事放在首位。一些学生讲道德头头是道,有观点、有论据,很深刻也很新颖,可是如何去帮助周围的困难同学排忧解难,如何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给别人提供方便,却不会去想,更不会去做,在道德建设领域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反差很大。这样不利于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不利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道德建设中,既要明理,更要践行。

第四,既要着眼长远更要从眼前做起,要把从眼前做起放在首位。大学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美好、也是最有收获的时期之一。同学们要从做好当前每一件事情、处理好每一个问题做起,这样才能够把自己培养成为道德修养较高、人生价值能够得到很好体现的人。

(压题图片制作:郭红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