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打造“人性化春节”更重要

2007-01-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何勇海 我有话说

春节将至,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教授近日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城市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忽略、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及商家对洋节的炒作让传统的年俗文化越来越消退,中国应当尽快启动春节申遗工程。”

几千年来,春节一直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然而近年来,诞生于农耕社会的春节,已很难满足生活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里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在当今人们的浮躁和逐利的“洗礼”下渐渐地逝去。但在笔者看来,“申遗”也并不能挽救春节的这种颓势,一个节日并不能靠“申遗”来维持生存,因为传统文化是植根于百姓心中的东西,是一种朴素的但极富生命力的东西,如果它要在民间消失,是老百姓自己的事,“申遗”与否都无济于事。不去挖掘与发展传统节日的现代内涵,春节即使“申遗”成功,也并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有人担心:端午都被韩国“申遗”了,春节不“申遗”也会被人抢了先,但我要说,端午都被韩国“申遗”,并没有碍着中国人吃粽子,是好东西自会有流传下去的道理。可以说,主张“春节申遗”是一种文化不自信心态。

说实话,春节的颓势固然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及商家对洋节的炒作有关,但笔者认为,更与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忽略传统文化有关。比如,除春节之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都没有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这些节日的重视。即使是国人原本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春节,也才给三天假,连上头尾两个双休日,一共也才七天时间。而最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居然连大年三十也要照常上班,这直接导致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外乡人)大年三十还在火车上,无法实现除夕夜阖家团圆的愿望,或者根本就没办法回家过年,只好“独在异乡为异客”。

再比如,在有些部门和个人那里,每逢春节这样的重大节日,似乎也是只关心“金钱”,不关心“文化”,瞅准了咱们国人把“回家过年”当成一种人生信念,狠掏人家的腰包,大赚特赚。虽说今年春运不涨价了,但人们还是十分担心变相涨价或暗中盘剥,也担心“不涨价”的惠民举措,消弱了运输部门诸如“今年不涨价,就只能少开或不开加班车了”之类的积极性,从而让一些回家过年者仍然有家难回……春节年年过,年年回首却不能感受到过年的喜庆和放松,反而年年感受到的只是拥挤和忙碌。这样的春节,还能过出“年味儿”来吗?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理想和真实生活样态,无不活生生地体现在他们的传统节日里。对中国人来说,尤以春节最具代表性。春节终归是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因此,笔者认为,“保卫春节”最重要的并不在于“申遗”,而在于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方面要千方百计地打造一个充分具有人性化的春节样态,让被日常世俗日子所累的人们在这个节日里充分放松。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人充分享受到过年的喜庆和快乐,充分鼓起对新年的期望和向往,才能充分体现出春节的深厚魅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