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学校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

2007-01-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卫纲 我有话说

这是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校长杨川美心中的翼求:“教师一周有五天在学校工作,学校有理由成为教师们的精神家园。教师们可能不会成为物质上的富翁,但他们可以成为精神上的贵族。在这里,老师们可以快乐地工作,可以静下心来阅读、沉思,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丰富自己的内心。我们能做的就是创造一个适宜教师成长和发展的

空间。”

为了让学校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海门市实验小学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书香校园”:让教师浸润在诗意之中

海门市实验小学创办于1906年,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早在1981年,它被省教育厅列为首批实验小学,1988年被定为“海门市窗口学校”,1996年底,在江苏省实验小学复验中,被省教委定为免检学校。

来到实验小学门前,你会被校门口近50米长的文化甬道所吸引。甬道两旁的橱窗里展出的是海门实小的教学、教研、教改的情况,每个走在这条甬道上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观看。走进鲜花簇拥的校门,抬头看见的是教学楼上的标语:“学会微笑,学会分享,学会创新”,简短的一句话让人脸上现出笑意,心中恬静。而漫步校园,每一个楼梯的拐角、每一堵墙的标语仿佛都在说话:“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给我一个空间,给你一份惊喜”、“丰富每一天,精彩每一天,分享每一天”等等,它们都在彰显着海门实小的办学理念。

校园里有一段青砖甬道,砖面青苔斑驳,看样子年代久远。杨校长说,这段甬道见证了学校的百年历史,也时刻提醒着师生们不忘学校百年的兴衰荣辱。

是的,人们总要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其思想和行为浸透了文化的印痕。海门市实验小学如此对自己进行了文化定位:实小人虽然生活简单,但个性充分舒展;虽然物质不很富有,但精神一定高贵。

文化的濡染是需要载体的。为了使师生有足够的好书读,实验小学的老师外出学习开会,都带着一个任务,每人必须去当地的书店淘一些好书带回来,充实学校的图书架。淘书的老师遇见好书可一次购买两本,一本放学校,一本可自留,而经费一律由学校报销。教师们的年终奖励,除奖金外还奖书或购书券。

除了图书,实验小学还有舒适的教师阅览室。宽阔的空间和绵软的椅子,让人坐着很舒适。架上的教学类杂志林林总总,约有50多种,除此之外,还有《读者》、《青年文摘》和《世界博览》等杂志。

“阅读驿站”:为教师营造“读”、“思”的精神乐园

一个双周四的夜晚,实验小学多功能教室里洋溢出春天般温暖的气息。“青研中心”的教师们相聚在此,通过语言文字,穿越时空,与前苏联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进行对话,感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流淌的先哲智慧。

静静的阅读,精彩的争辩,会心的微笑……两周一次的青年教师学习沙龙让心灵与心灵碰撞,生命与生命对话,精神与精神相遇,情感与情感交融。真诚热烈地交流使每一个教师内心充盈着自由的快乐,体味着智慧生成的幸福。

“青研中心”学习活动只是实小教师成长的一个交流平台,一个思想交集的空间。为了促使教师更好的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教师,学校还在每周一集会开设“阅读驿站”版块,引导教师阅读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优秀文学作品片断、思想随笔等,让教师的心灵栖息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境界中。

当读书、思考、学习逐渐成为实小教师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时,学校又适时提出了“与同伴对话、与大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心灵对话”的引领促进教师成长策略。

每到周三,各个教研组的教师开始认真地解读文本,老师们斟酌教材中的每一字、每一个符号。在一次又一次的与同伴、与文本的对话中,一个个教学新手逐渐成熟。

把教学大师请进校园,让教师与他们零距离对话,感受他们精湛的教学技艺,这是该校的又一项对话策略。于永正老师耐人寻味的《第一次抱母亲》,窦桂梅老师激情四射的《为生命奠基》等,都成为了实验小学教师们心中之“典范”和追求的目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