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中国音乐

2007-01-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傅庚辰 我有话说

当今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蓬勃发展、国力日益强盛。随着经济的巨变,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也必然发生巨大变化。音乐生活当不例外,不计其数名目繁多的各种音乐会、各种国内外比赛等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繁花似锦,琳琅满目。这一切,充分说明,我国音乐事业和社会音乐生活

已呈现出空前的繁荣的新局面。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灵魂。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要创新就必须解放思想,固步自封是没有前途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双百方针”,在学术上百家争鸣,在创作上百花齐放,为音乐家创造才思迸发和艺术智慧的空间。

创新,离不开广泛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音乐成果。在音乐上,我们要学习现代技法,但这种学习必须是洋为中用,让现代手法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所以才有“井冈山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才有新中国的诞生;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以才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今天中国的强大和发展繁荣。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曲家的根,在他的祖国和人民,在他所处的时代生活和民族音乐的土壤之中。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世界上广为流传的各种体裁的音乐名曲,多有动人的旋律,多为雅俗共赏,这几乎成为规律。生茂歌曲脍炙人口,他的旋律之源,就是民族民间音乐。鲍元恺的《炎黄风情》,在管弦乐的织体中,用了近30首曲调动听、绚丽多彩的民歌并被列入中学大学音乐教材;王西麟的交响乐中采用了山西地方戏的曲调,并与现代技法相结合;鲍元恺的《炎黄风情》、王西麟的《火把节之夜》、方可杰的《热巴舞曲》演遍了世界许多国家;谷建芬的中国古典诗词儿歌被列入小学教材,意义深远;赵季平的影视音乐,充满了民族风情。众多中国作曲家的大量优秀作品的宝贵经验,要从理论上认真总结,传之后代。

让中国的音乐与时代、与人民、与生活、与世界水乳交融,成为一种与人民血肉相连的巨大力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