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论界的一股新风
李捷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贯彻落实科学
为了推动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和宣传普及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宣
![]() |
说起理论通俗读物,人们一定会想起当年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书,一定会想起毛泽东提出的“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的号召,同时也会想到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理论研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的要求。这正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这套“理论热点丛书”,勇敢地肩负起了这个使命,用思想贴近时代、理论贴近问题、视角贴近大众的清新活泼之风,展现出了一道理论宣传以人为本的亮丽风景线。谁说只有理论创新、没有宣传创新?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宣传创新。
思想贴近时代。这是“理论热点丛书”最鲜明的特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展开,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党在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理论创新进入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时期。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要求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特征,紧紧抓住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变化,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理论热点丛书”,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造就了它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紧跟理论发展前沿的品格。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全面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等,时代脉搏跳动到哪里,理论创新发展到哪里,“理论热点丛书”就跟踪到哪里。当时看,时代和实践发展到了哪一步,理论创新又有哪些新进展,时代坐标一目了然;过后看,这几年的实践创新是怎么走过来的,理论创新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历史脉络清晰可鉴。可以说是集思想理论界的当代手册与历史年鉴于一身,既值得先睹为快,又值得珍藏回味。它启示我们,理论工作者一定要有时代精神,以服务大局为己任,把民族命运挂心间。
![]() |
视角贴近大众。这是“理论热点丛书”最为难能可贵之处。一提起理论读物,人们往往会联想起“阳春白雪”。谈的是学者们关心的事,说的是学者们熟悉的话,所引起的反响自然也有限。这套丛书却能秉承当年《大众哲学》的传统,眼睛向下,聚焦于社会热点话题,用较大的篇幅讨论寻常百姓关心关注的事情,缩短了理论同群众的距离感;语言直白,倡导清新晓畅的文风,力求讲普通文化程度的人也能看明白的大实话,拉近了群众对理论的认同感;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解疑释惑,在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凝聚人上做文章,体现出平等谈心的人文关怀,提升了理论同群众的互动感。这一特点,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书中的标题,如“竭泽而渔之路不能走”、“让‘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奔小康,盼健康”、“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等,都是从百姓的视角出发,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讲解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理论工作者选取贴近大众的视角,这绝不仅仅是转变文风的问题。离了对群众生活的熟悉,离了对群众冷暖的关切,离了对群众感情的投入,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理论热点丛书”的作者们,在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面走在了前头。它启示我们,理论工作者一定要有大众情怀,以服务人民为己任,把群众诉求挂心间。
“辞旧迎新又一年”。在充满希望的2007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在这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关键之年,我们期盼着新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的问世。
|
辽宁:《理论热点面对面》“好懂、解渴、管用”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理论处
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出版后,很快便在我省兴起了学习热潮。广大干部群众称赞这本书“好懂、解渴、管用”!
《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是中宣部理论局近年来组织编写的第四本通俗理论读物,由于前三本对干部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都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因而深受干部群众的欢迎,也使得“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通俗理论读物成为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喜爱的理论宣传品牌。
为了更好地推动理论宣传和普及,辽宁省对《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的学习宣传工作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多管齐下,充分发挥辽宁日报、辽宁电台、辽宁电视台等省直主要新闻媒体的作用,在媒体显要位置和重要时段介绍该书的出版发行、主要内容和干部群众的学习反响情况。还在省委内网首页开辟“理论热点面对面”栏目,刊登该书的主要内容、书评、动态学习情况等,充分发挥网络便捷、高效和覆盖面广的特点,为机关干部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园地。
《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在辽宁的出版发行也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省内许多书店都把该书摆放在显眼位置,有的还以专柜的方式展示,在一些书店甚至出现了读者争相购阅的场面。为了使《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的学习活动覆盖面更广,辽阳等市委宣传部积极协调、想方设法,组织向群众和青年学生的赠书活动,满足了干部群众的学习用书需要。
好书如东风,学习涌春潮。广大干部群众热学热议,自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掀起了理论普及的新高潮。读者印象最深的是,该书对房价、医疗、教育等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了有说服力的回答。同时,该书形式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是一部高质量、吸引人的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是一本既深刻又通俗的理论普及读物,紧紧抓住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用最新的素材、生动的语言、具体的事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回答,发挥了咨政育人、解疑释惑的作用。”省委党校唐晓清教授的话,说出了读者的共同心声。
沈阳的一些读者表示,《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解开了干部群众关注的思想疙瘩,让人感觉到“管用”、“解渴”。这本书涉及的许多问题既关乎国计又关乎民生,书中对这些重要问题不是只做一般性的宣传或政策性解释,而是充分说理,说理时又分析细致,言之有物,引人入胜。许多大学生对该书钟爱有加,他们认为,这本书风格清新、语言亲切,不回避矛盾,又能循循善诱地回答问题,真正做到以事说理、以理服人,从理论上“面对面”地解疑释惑,是理论学习的良师益友。
|
重庆:通俗理论读物是武装群众的“及时雨”
俞轩礼
理论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是新时期搞好理论武装工作的必由之路。没有通俗化和大众化,就谈不上理论对群众应有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就谈不上把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宣部理论局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就是这种探索的典范。重庆市立足于中西部惟一直辖市的市情和使命,在运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的过程中努力探索通俗理论读物“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新路子。
一是立足于选好“货”。就是在理论武装的内容选择上充分考虑干部群众理论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尊重干部群众的意见和选择。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路为基调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就是这样的好“货”。该书“敢于面对”理论热点,选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正确面对”理论热点,对理论热点的阐述既全面准确又通俗易懂;“善于面对”理论热点,既说理透彻、令人信服,又在编排形式上有所创新。这样的群众最感兴趣、与群众生活最紧密的好“货”,在重庆发行达15万册,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
![]() |
三是立足于配好“车”。这辆“车”包括良好的理论宣传工作机制和高素质的理论宣传队伍。抓住《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在重庆发行、学习和运用的契机,重庆各区县和部门以干部群众为对象,层层引领,上下协调,听讲互动,使大家都成为理论宣传的实施者,也成为理论宣传的受益者。多次组织宣讲团、辅导队等形式,深入各系统、街道、企业、社区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很好地发挥了宣传理论工作“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作用。
《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出版发行之际,正是重庆抗击百年未遇特大旱灾的关键时刻。活跃在基层的抗旱救灾小分队和宣讲队伍,在进村入户帮助群众送水送粮的同时,
也为干部群众送上了理论知识和抗旱救灾知识。有读者说,这本书是在重庆抗旱救灾的特殊时刻降下的一场理论武装的“及时雨”。
通俗理论读物伴随我成长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张超
2003年是我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年,这一年也恰是中宣部推出系列通俗理论读物的第一年,当时跃居各大书店社科类图书畅销榜的《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问题》自然成为了党支部理论学习不可多得的参考读物。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围绕这一系列通俗理论读物进行理论学习和思考伴随我度过大学本科四年的时光。
强烈的“问题意识”、贴近现实社会的选题视角、精准到位的宏观把握、清晰细致的条分缕析、实事求是的写作风格加之通俗平易的行文,塑造了这一理论系列读物别具一格的特色。可以说,正是从《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问题》到《理论热点18题》,再到近两年出版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等几部深入浅出的通俗读物,为我们本科阶段的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出源源不断的灵感,其中许多与当代大学生的关注点以及我们自身专业密切相关的选题和论述,细读之下,受益匪浅。
![]() |
社会实践是理论学习的延伸。就我自己而言,连续三年夏天参加暑期实践活动,每次实践都给我带来异常丰富的感受和触动:三农问题、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这些通过理论热点系列通俗读物有所了解的宏观改革议题,在社会实践中变得更加切近;如果没有平日里理论学习的积淀,没有对许多理论问题总体的把握,恐怕面对实践也很难提炼出系统性的认识和观点。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两者相辅相成,伴随我几年来的学习和成长。
转眼,毕业在即。回顾自己大学本科的理论学习和与之紧密结合的社会实践,不会忘记学校党组织为我们创造的良好环境和那几本优秀通俗理论读物给予我的启发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