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青年哲学论坛”和黑龙江大学主办,黑龙江大学哲学院、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求是学刊》编辑部承办的“第三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方法与进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有:“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消费社会和技术社会”、“文化哲学与实践哲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主要进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实践焦点与理论视野”。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消费社会和技术社会问题
在消费社会问题上,学者们大都把它看成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其中关联到大众文化、公共理性、意识形态和文化矛盾问题,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向问题。
南开大学哲学系王新生教授从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的关联性考察出发,提出和论证了市场经济社会中公共理性重建的问题,他认为,消费社会是一种与作为文化批判领域的公共领域的衰败相关联的文化后果,必须重建公共理性,建构起一个以多元并存和宽容为特征的文化批判领域。
北京师范大学晏辉教授认为,市场经济可以视为伦理文化现象,由资本的运行逻辑所引发的全球化交往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公共生活、公共性和公共价值问题愈来愈成为哲学视野中的核心主题。因此,以文化哲学的方式看待资本的运行逻辑以及由它引发的公共性问题,是推进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途径。
北京交通大学路日亮教授则认为,消费社会使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也在社会生活领域产生了一系列矛盾,主要表现在,使用价值与消费价值、客观性价值与主观性价值、目的和手段、物质丰盛与精神匮乏、真实与虚拟、个人伦理与社会效益的矛盾。
技术社会问题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的层面展开的。王雨辰教授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分别批判了作为异化根源的技术理性、作为政治统治工具的技术理性和作为生态危机根源的技术理性,形成了系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理论。其突出价值在于:既从世界观的角度揭示了技术理性的本质和功能,同时又把技术理性批判同制度批判紧密结合,避免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乌托邦倾向。同时,黑龙江大学荀明丽博士对马尔库塞在技术理性批判思想的前提预设提出质疑,指出了其局限。
文化哲学与实践哲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主要进路
有关文化哲学和实践哲学问题的讨论是在四个层面展开的: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哲学内蕴和研究视角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视角问题,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生活哲学转向问题,四是西方哲学中的实践哲学思想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内蕴和研究视角问题上,武汉大学何萍教授指出,马克思一方面论述了现代社会理性的特征,另一方面提出了自然科学理性应用的合理性问题,从而以现实的理性扬弃了近代哲学的抽象的理性,确立起文化理性的批判向度,正是这一向度凸显了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文化哲学性格。吉林大学张盾教授认为,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主人/奴隶辩证法思想基础上所阐释的承认思想,对解决当代的文化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黑龙江大学陈树林教授则指出,应该从文化哲学视角对马克思哲学思想加以审视和解读,进一步厘清马克思哲学的文化特征和基本内涵,把马克思哲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精神的互动与融合视界之中加以审视。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的视角问题上,中山大学刘森林教授认为,“劳动”型“实践”和认识论意义的“实践”弱化甚至遗忘了“实践”的超感性维度、伦理维度及其意义。我们有必要恢复实践概念中被“劳动”逻辑排斥掉的东西,主要包括偶然、神秘、意外、可能性空间、知识与权力的非共生性现象的出现,以及文化象征逻辑和边际效应、形而上超越层面等等,这种思考将会塑造一种新的实践哲学。黑龙江大学王国有教授认为,国内实践哲学研究往往忽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现代生存论意义,或者即使关注人的对象化生存活动,也仅仅关注人的求真和向善维度,忽视和抹杀审美的对象化维度,这就影响了实践哲学在生存论层面的深化和推进。从审美的对象化维度出发,不仅可以彰显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现代性,而且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提供现实的生存论基础、理想的生存论关怀和本真的生存论尺度。
有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生活哲学转向问题,《求是》杂志李文阁副编审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超越知识论哲学,转向关注生活实践的生活哲学,把哲学看成是哲学家的生活和目的本身,同时强调哲学的生成性和多元化。《长白学刊》赵连君副主编认为,生活哲学可能会成为未来中国哲学的可能样式之一,这一方面因为,马克思哲学作为研究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具有丰富的生活哲学内容;另一方面,摆脱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人的生存困境,也是历史赋予当代哲学的重要使命。
此外,黑龙江大学贾媛媛博士还对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中的实践哲学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挖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问题
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讨论围绕进路、方法、文本考证三个层面展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路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孙伟平研究员指出,目前,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仍然是外在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出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总结、提炼能够指导当代中国实践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重大问题。北京大学杨学功教授认为,如果不随着时代发展而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就不可能得到真正体现和内在确认。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刘啸霆教授认为,在马克思思想和理论传播中存在着观念解读法和知识解读法两种解读方式,目前学界过分强调观念解读法,应该重视知识解读法,在两种解读法的张力中,还马克思以知识的力量。此外,北京大学仰海峰副教授揭示了马克思哲学中客观描述与哲学批判的内在统一性,黑龙江大学赵海峰副教授强调马克思思想阐释的合度性。
此外,与会学者还就马克思文献的版本考证和翻译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北京大学聂锦芳副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仅需要文本功夫,另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版本研究,在某种意义上,版本研究是深入文本的基础和前提。清华大学韩立新副教授认为,《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不仅为我们正确理解《手稿》的思想内容乃至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复杂过程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它的应用可能会给马克思主义研究带来革命性的进展。北京大学张立波副教授则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翻译成中文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