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粹”京剧为代表的戏剧艺术,尽管年年喊改革,但成效甚微,一直不那么景气。其原因何在?作为一个京剧爱好者,我有几点想法要说。
跟在别人后面小打小闹没有出路。自国门打开以后,一些新鲜的文艺样式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流行歌坛越来越火爆,一些歌星的身价也越捧越高,而与之相反的
对“国粹”也要敢于动手术。现在一提起京剧,就认为这是“国粹”,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似乎什么都不能动,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想当初元杂剧何等辉煌,可谓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但它还是消亡了,被后来的戏剧样式代替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实京剧也是在徽班进京以后才兴起的,经过二百多年的演出实践,经过历代大师的传承、创新,一大批经典剧目日臻完美,一大批名家享誉全国,为国人和海外华人甚至包括一些“老外”所喜爱。然时过境迁,境外的文化样式纷纷占领国内文化市场,特别是流行歌曲演唱会,那五光十色、美轮美奂的舞台,那贴近生活、上下互动的演出,吸引了广大的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而与之相对照的京剧舞台却不太景气。诚然,京剧艺术是精湛的、高雅的,台词美、曲牌美、唱腔美,但就是吸引不了广大青年观众,这是为什么?我以为主要是不敢对“国粹”动手术。不错,京剧是写意艺术,但一张台子,两把椅子,今天看来似乎也太单调了!为什么不能改一改呢?
要贴近生活,多编多演新戏。经典剧目当然要演,优秀唱段当然要唱,好戏共享,好曲共赏嘛!但如果演来演去总是《四郎探母》、《打渔杀家》这几出戏,唱来唱去总是那么几个唱段,即使是山珍海味,也会有吃腻的时候吧!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了,大环境如此之好,我们的“国粹”却没有几出让人喜爱的新戏。因此,还是要推陈出新,要多编多演些新戏,来吸引观众。希望我们的剧作家勇敢地挑起这副重担来。
创作一些京剧小品。这几年“小品”十分火爆,深受观众喜爱,其实小品中有许多是戏剧小品,其中有话剧小品、地方戏小品、音乐剧小品等等,唯独没有京剧小品,何也?难道小品不登大雅之堂?难道因为京剧是“国粹”就放不下这个架子?我以为京剧改革应该由易到难,如果说编创一出大戏不那么容易,那么搞一个小品总要容易得多。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李玉刚表演的京剧小品《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轰动了全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就在那短短的几分钟里,集优美的唱腔(梅派加上他自己的创新)、做功(特别是多姿多彩的舞蹈)和几个配角的表演于一炉,让人耳目一新。这就给了我们很大启示,说明只要肯动脑筋,敢于创新,京剧小品一定能够搞出来。李玉刚不过是个京剧爱好者,尚且搞得如此轰动,难道我们的戏剧名家连这一点能耐都没有?我想,假如新编的京剧小品能在春节晚会一炮打响,引起轰动效应,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让他们以新的眼光来认识京剧、了解京剧,进而爱好京剧,甚至成为京剧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