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苏州市教育局出台了一项“铁规定”,“自2007年春季开学起,小学下午三点二十、中学下午四点后严禁上课”。理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从事兴趣活动,开展德育建设,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在“看得见的考试分数”和“看不见的思想品德”之间,苏州教育的“指挥棒”悄然发生着改变。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鲍寅初坦率地告诉
“大家长学校”开拓德育资源
2006年“母亲节”,苏州市3万多位母亲收到了孩子发来的祝福短信。一位正与孩子“怄气”的母亲激动地回信,“孩子,很久以来,面对妈妈的关心,你总是用一个‘烦’字来表达。收到你的短信我热泪盈眶。周末,我们聊聊好吗?”正是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奠定了孩子和父母之间进行良好沟通的基础。
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教务长、从事家庭教育研究三十多年的孙如湄告诉记者,很多家长不善于反思自身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他们过高地寄希望于老师或专家咨询。
“如何整合社会资源,帮助家长加强自身修养,养成学习育儿知识的好习惯,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课题。”鲍寅初说。2005年1月28日,由苏州市教育局牵头,妇联、移动公司等四方共同组建了网上家长学校,构建一条沟通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力量的“德育快捷通道”。这也是江苏省第一所网上家长学校。
网校的成立,使原先800多所“扁平式”家长学校转化为“立体”的“大家长学校”。网校面向全国聘请专家、中小学业务骨干组成“智囊团”,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为苏州市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家长释疑解惑。先进的远程教育视频系统,使教师还可以“空中家访”。网站开通两年来,全市已有680所中小学、幼儿园与网校签约,网校注册的家长用户66万人。
为给两代人创设更多的交流机会,网校将在今年增设孩子感兴趣参与的栏目。苏州市教育局政宣处处长李凤祥说:“网上家长学校的使命就是要引导家长们学会把孩子们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并从丰富课余生活、陶冶情操入手,还孩子以幸福欢乐的童年。”
“生活化”德育“悟”深刻道理
苏州市相城区太平中学,一堂奇特的思想品德课正在进行。“一位初来乍到苏州的人,他如何理解和谐苏州?首先是打出租车,出租车司机的言行决定了他对苏州的第一印象;一路行走来到园林,他体会到的是苏州的城市面貌和市民的文明素质。”教师担任“导演”,学生在正反两面的角色体验中得出结论,“和谐苏州,取决于每一位苏州人的文明程度”。
“润物细无声。德育切忌生硬说教,而要使之生活化,充满人性魅力。”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杰认为。
苏州市第十中学党委书记赵建熙向记者谈起了雄心勃勃的“百年老校文化浸润工程”,挖掘校友资源,有计划分专题地邀请院士、名人之后来校送“文化大餐”,“哲学思维”、“科技前沿”、“建筑审美”等领域的12位专家已欣然接受邀请。“一校一特色”,市三中的“阳光少年”评选、市三十中的“德育导师制”、东中市实验小学的“少年警校”,以及苏州市政府发起的“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让孩子们在良好的情绪体验中感受道德的魅力。
全市建立起班主任、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研究中心、社会心理救助治疗等四级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形成了一支中小学心理咨询员队伍。中学阶段,每年对全体高一新生进行心理“体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部分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排进课表,分年级开展个人和团体辅导。苏州中学副校长丁杰告诉记者,学校自2001年起鼓励学生编写、排演校园心理剧,学生们普遍反映,“这增进了我们的人际沟通能力,提高了内省力和自我探索能力。”学校开展“图书漂流”半年来,从未“失踪”过一册书,相反却“冒”出了1/3新书。
“没有分数的教育”由“虚”变“实”
“‘虚’工‘实’做。长期以来,教育系统总是面临‘重智轻德’的困惑。而恰恰是看似很‘虚’的‘德’,能给予他们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鲍寅初告诉记者,“德育这张没有分数的考卷,需要社会付出更多的努力。”2005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制定颁发了关于落实50项实事的《苏州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每年拨专款500万元,用于保障“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除沧浪少年宫、苏州实小绿野村等现有的18个基地外,张家港、昆山、吴江都已动工新建青少年活动中心,总投资达2亿多元,近三年内还将再建90个德育实践基地。
建立长效德育机制。针对德育人才紧缺的现状,2006年,苏州启动“德育专家培养计划”,争取两年内培养出两百名德育骨干。为使德育主体“班主任”能安心工作,苏州市委市政府于2005年决定由财政拨款,全市中小学班主任岗位津贴提高到每月100元至140元不等。“德育工作年度创新奖”、“学生思想问题首问责任制”等,促使师德全面提升。新苏师范附属小学开展的“阳光教师”计划,创造了“五十天‘爱心接力’,唤醒重度昏迷病毒性脑炎孩子”的医学奇迹。
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网师园、狮子林等美轮美奂的苏州园林成为孩子们习作的“灵感之源”,昆曲、古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课堂。依托苏州市图书馆,市文明办与教育局联合投入近百万元,投放图书20多万册,让“流动图书大篷车”开进校园,并每年选择10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兴建“阳光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