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一词始见于元代,是蒙古语“水井”在汉语中的借词。但是,在元大都的时代,胡同的数量并不多,只有区区的29条,而且28条没有名称,只有一条有名称流传下来,被元代的戏曲家李好古记录下来。
李好古,今河北保定人。生平事迹难以稽考。钟嗣成的《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李好古一生创作
《张生煮海》描写一个潮州的书生张羽到大都赶考而产生的爱情故事。到大都以后,张生借寓在石佛寺里,焚香弹琴,吟诗自娱。东海龙王的女儿琼莲闻琴而至。两人一见倾心。分手的时候,两人相约中秋再见。但是,张羽迫不及待,没到中秋便去东海寻找龙女,遇到毛仙姑。毛仙姑认为琼莲的父亲不会同意他们的婚事,为了成全他们,便赠给张生金钱、银锅、铁杵三件法宝。东海龙王果真不同意,张生于是用三件法宝将海水煮沸,“煮海”的题目便是由此而来,迫使龙王应允了他们的婚事。《张生煮海》是元杂剧的上乘之作,在文学史中早有定评。不仅如此,龙女听琴的石佛寺与张生次日寻找她所居住的胡同,并不是作者凭空虚构,而是确有其地,因而可以作为考察北京历史地理,至少是考察北京胡同地理的重要依据。比如石佛寺,也称大石佛寺,震均在《天咫偶闻》中这样记述:
门榜曰大石佛寺。元刹也。石佛尚在,高逾尺,传为弥勒像,殊不类。乃一人坐而欹首作假寐状。疑本非佛像,缁流附会为之耳。元代供列朝御容于此,其巨可知。今则小殿两层,地殊逼仄,不知何时所改。
这座寺院在西城区的辟才胡同北侧,山门的台阶至少高出马路一米。可惜,在拓宽辟才胡同的时候被拆除了。庆幸的是,张生与龙女再次相见的胡同却至今仍在。在剧中,张生的书童问龙女的丫鬟,她们住在什么地方,丫鬟回答了这样一句话:
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
这条胡同位于西四路口的西南位置。在胡同的东口矗立着一座青灰色的砖塔,里面埋葬着万松行秀的骨殖。万松行秀,是金元之际曹洞宗的著名高僧。他的学生耶律楚才随同成吉思汗西征时,万松老人曾经给他写过一封信,谈论治国修身的道理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文字十分简略,但在中国的历史上却非常著名。
这么一条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胡同却曾经被列入拆迁范围,为此王彬先生多次撰文并向有关部门建言,从而使得这条被尊为“胡同之根”的胡同保存下来。喜欢与关心北京历史文化的不少人阅读过王彬先生这方面的文章与书籍,文章方面诸如:《请保留北京的胡同之根――砖塔胡同》、《南锣鼓巷地区文化寻踪》、《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与人文精神》;书籍方面诸如:《北京老宅门》、《北京街巷图志》,以及他主编的《北京地名典》等,都是在坚持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讲究文采,力求最大限度地将他研究北京历史地理的科学成果播撒给更多的读者。近日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胡同九章》依然遵循了他的一贯风格,上面所讲述的故事便是由此书引发而来,类似的例子在书中还可以寻觅许多。我一向认为从文学作品中发掘学理是一件颇难做而又应该做的事情,至少相对于貌似深厚的高头讲章要艰难许多,因为这需要广博的阅读与精细的遴选,不仅需要时间而且需要眼光,是一项长期的繁杂而艰辛的劳作。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的著作一旦问世,便会不同凡响,而拥有磁石般的魔力,《胡同九章》便是这样的著作,分内篇、外篇、附录三部分。内篇从九个方面探讨胡同,倾重于理论研究;外篇侧重于实践,讨论不同地区的胡同特点以及四合院、王公府第的建筑格局与文化传统,也是九篇。正文之后是附录。其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北京消亡胡同目录》,第一次将九十年代以来北京被拆除的胡同记载下来,是不可多得的反映北京历史地理变迁的珍贵资料,是王彬先生与他的同人不畏艰辛踏勘研究的结果,读这样的文章不得不令人动容而想见其为人。同时也希望王彬先生的这部新作能够拥有更多的读者,为北京的故都风貌与现代化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