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春节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

2007-0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炜(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 我有话说

人们常常抱怨年是越过越没有味道,反倒是圣诞节反客为主。近几年,舶来的圣诞节在中国越来越火。据去年年底国内某研究机构调查,北京、上海、广州等14个城市的近90%的受访青年表示会过圣诞节,3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一到12月份就准备过圣诞了。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却少了应有的热闹和生动,除了节日临近时疲

惫拥挤的“回家之路”,就是千年不变的年夜饭,或者一家人围坐电视机前观看渐成鸡肋的春节联欢晚会,很多地方甚至连燃放鞭炮都成了一种奢侈。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与过去相比,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每逢过年过节,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观光旅游、朋友聚餐等文化活动也应有尽有,人们过年理应越过越有味儿。但情况恰恰相反,人们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并开始对民族本土文化在认知上缺乏热情,因为大量的春节民俗和习俗已经慢慢消逝。

习俗本身并不能简单理解成旧习俗或封建习俗,这里面有很多内涵,它反映了我们祖先对自然的认识和一种社会的价值观。春节实际上是两种状态、两个周期交替的关口转折点,过去还有一种信仰在里面。既有很多美好的期盼,又有对邪恶的防范,同时还有对过去的总结。比如大家会祭祀、抢新衣、请神、请祖先,其实这所有的仪式,都表现了人们如何应对自然,以及希望自然创造什么条件的愿望。还有就是如何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像给老人拜年,老人给晚辈压岁钱,然后正月十五闹元宵,随后大家又走回社会。这些看起来只是热闹一下,其实孕育着价值观和道德的培育,涉及到人们相互关系的协调。可以说,春节凝结了传统中国农业社会的民俗文化,凝结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凝结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意识与人文情怀,所以,春节里的种种民俗活动,如祭祀、饮食、装饰、娱乐、游艺,以及春节间的种种禁忌(语言、行为、饮食)等,都是中国人情感的大展示。春节不应当是一个简单的吃吃喝喝、游戏玩耍的娱乐日,传统的春节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是一个时间意义上特定的文化空间活动,它涉及到信仰、伦理、情感、文化方式等方方面面,由大众的广泛参与来完成。

春节在今天固然已不再承担它曾有过的许多社会功能了,但是,中华民族通过春节表现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情怀却不应当离开我们。过年也是一种仪式,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过年的仪式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展示,也是节日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人们在享受年节文化的同时,也在表演着、创造着本民族的节日文化。

当前我们已经逐步重视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文化的基因在哪里?主要就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深层的心理结构中。所以,我们对“民俗”的概念要正本清源,它并不是“民间风俗习惯”的统称,而是我们祖先生存经验、生存智慧的总结,是一般国民的思想法则,是与人类共存亡的文化现象。

就春节民俗保护的现状来看,不太乐观。在保护和传承中华年俗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缺乏人才。比如我们春节民俗中,很有特色的年画艺术,就面临难以延续的境况。全国大大小小的年画产地中,只有少数地区有自己的年画研究员。中国有大大小小上百家美术学校和美术院系,竟然没有一家美术学院设有介绍和研究年画的专业和课程。

缺少资金。推动富有中华民族传统色彩的节日时,我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不仅需要政府积极倡导和投入,也同样要积极鼓励私人、民间投入。

缺少热情与责任感。在青年一代中,存在对民族本土文化在认知上缺乏热情,有崇洋心理的现象,这一现状极待改变。

在保护与传承中华传统年俗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首先我们的专家学者、民间艺术家以及青年学生应当承担起应有的作用,积极研究参与和传承;其次对于我们所有的文化,我们不可或缺的民俗,特别是春节民俗,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介绍、保护和传承的责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