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罗元章:一生奔忙为学子

2007-02-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丰捷 我有话说

那张罗元章老人惯常坐的椅子,成了他人生永远的定格。这一天是1月27日,离他选定的乔迁新居的日子还有不到一个星期。

尽管已是年届九旬,但闻知这一噩耗的每一个人都不肯相信这是真的――

他奉献一辈子,带着干不完的事走了

“爷爷,您说您要活到120岁,我们都

信以为真……爷爷,您不能走,我们还要和您一起为社会服务,我们还没报答您,我们工作后的工资还没交给您!”曾经在老人家工作过的小保姆悲恸难当。

“爸爸,您要我把新屋收拾得让老人们视如自己的家,您要在这儿开心理讲座,办老年学校,您还要在这儿培养会说外语的小保姆……您事没做完啊!”罗老的女儿罗民诏伤痛欲绝。

那座修茸一新的小院没能迎来他慈爱的主人,这位平凡的老人,这位为别人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人,带着他永远干不完的事走了。

罗元章没有显赫的身份,他生前担任的最高职务是北京市西城区经济科学大学副校长,他还是深圳大学顾问、连续四届的西城区政协委员;罗元章在北京教育界却颇有点名气,他出名出在两件事上――“年轻”的时候上书小平,力主发展成人教育;年入古稀退休在家后,把身边的小保姆一个个培养成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

为青年人夺回学习机会,他走了一条艰苦而不被重视的路


罗元章老人与他帮助过的两位小姑娘张亚萍(右)、柏姑娘(左)在一起。
出身书香世家的罗元章青年时期就读金陵大学经济系和电信工程系,毕业后,怀抱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理想的他先在成都开办了一间汽车修理行,希望以自己微弱的力量和才识改变中国贫弱的面貌。然而,一场大火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人生而平等,为什么穷人不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应该让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受父亲影响,这样一个朴素的信念引领他从此投身教育。一边辅佐父亲经营电影、娱乐等家族产业,罗元章开始一边在父亲为穷孩子开办的私塾里忙乎。他把自已在学校里接触的西方文化带进了私塾,他给穷孩子们听洋音乐,看洋电影,让他们也能感受外面的世界。他深知,“教育能够改变人的一生”。

快解放的时候,四川很多的有钱人都想迁往海外,罗家却没有,罗元章和父亲坚定地决定,“还是留下来办教育吧。”

解放了,他们到了北京,罗元章当了一名中学教师。但很快,他发现很多人没有机会受教育,特别是那些工作了的人,而他们同样应该也渴望学习。罗元章开始为创办职工业校奔忙,从此,他白天在中学教书,晚上到业校补课,无论寒暑,不分假日。

在女儿罗民诏的记忆中,小时候很少能见到父亲,“跟我们在一起的一点时间,就是考我们。”如今也已年届六旬的罗民诏说他们姐弟三人的青少年时代全是在学校度过的,尽管一生献身教坛的父亲没能给他们精心的教育,但“父亲开朗、乐观、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性情和品格却让我们终生受益”。

1978年,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百废待兴,万物复苏。返城后的许多知青赶来看他们喜爱的罗老师,他们向罗元章表达了同一个心愿――继续学习。然而,几乎同样的困难摆在他们面前――工作了,成家了,考大学谈何容易。“如果能在工作中一门一门地学,一门一门地考,不就既给了他们学习机会,又能让他们获得文凭了吗?”罗元章为这一特殊群体着急,毅然决定上书中央,力陈开展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推行成人教育及建立职工教育主管机构的具体意见和规划提出了自己极富前瞻性的想法。

随后,在小平同志批示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由罗元章率先提议的全国职工教育委员会成立,从此,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成人教育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

罗元章经常说,“为了给青年人夺回学习深造的机会,就是再难再苦,也要把学办起来。”那时,他白天给高中毕业班讲课,晚上为业校上课,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到家,还要备第二天的课;为了筹办更多的职工大学,盛夏的酷暑里,他数十次骑车二三十里,往返于北京各大高校,托关系,找门路,为聘请业大兼职教师奔波。

此时的罗元章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了。罗民诏说20多年前父亲的心脏曾经停跳过6分钟,四次电击才把他从死神身边拉回来。她说,父亲当年办学的艰辛从未向家人提起过,现在想来,一定是很辛苦、很难,否则怎么会“死过一回”呢?

人们说罗元章是成人教育的“办学迷”,哪里有条件,哪里就有他这个“催化剂”,哪里缺少办学力量,他就毛遂自荐,伸出援手。最让人们记忆深刻的那次是1982年,北京市西城区决定兴办区联社职工业大,当时已在市职工业大任职的罗元章了解到联社是集体所有制,调入办教育的人难度很大,就自告奋勇,要求调到联社工作。他说,我还能为振兴中华再冲刺。只要能让集体企业青年和待业青年有学上,个人变成集体所有制企业干部,甚至收入少些,我也心甘情愿。

为办学,罗元章的足迹踏遍京城,远涉新疆、深圳,十多年间,经过他的努力创办的各类成人学校达到1000多所。受聘参与办学的很多老师说,我们是被罗老的献身精神感召而聚合在一起的,他不计名利,走了一条艰苦而不易被重视的路。

他让身边的农家孩子有文化、能自立

晚年的罗元章又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那是1989年,已经退休在家的罗元章家请了一位小保姆叫牛丽琴。开始的时候,淳朴本分的牛丽琴手脚勤快,买菜做饭收拾屋子,老两口的那点家务她很快就能干完,闲下来就傻傻地呆着。有一天,罗老走过来跟她说,“你来我家可不能光干家务。你年纪这么轻,以后的路还长着呢,为什么不抓紧时间学点东西?”

牛丽琴的再学习之路就这样开始了,她的人生也从此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变。如今已是注册会计师、每天出入于北京金融街的牛丽琴回想当年,反复喃喃自语,“如果没有罗老,就没有今天的我。”

当年,罗老教她练字,为她补习文化,又帮她报考成人学校,几年下来,她拿下了工业会计、现代企业管理从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文凭。

对于像牛丽琴这样初来城市连站牌都看不懂的农村姑娘来说,学习的艰辛可想而知,这其中,罗元章老人付出的努力更可想而知。

牛丽琴之后,罗老家走出了赵传英、易仙凤、田志宏、蒋春红、罗光琳、徐世勤……罗老为每一个上学的孩子补贴一半学费,她们有的上了卫校,有的学了会计,她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因知识的到来而改变,而在这求知的路途上,罗元章的身影时时闪现。

赵传英还记得当初罗爷爷让她写自我介绍、逼她写信时的苦心,“那封写给家里的信在老家都轰动了,他们想不到我这么个幺妹子在北京几天能有这么大出息,弟弟还发誓要向我学习,考上中专。”赵传英此后的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文化基础到专业知识,都是罗老一点一点讲解、打磨出来的。“有时学得很晚了,我说算了吧。罗爷爷都会说,‘不能算’。”为了让赵传英考出好成绩,罗老专门给她请来了家教;后来为她报考学校的事,罗老曾打了一天的电话;她参加成人高考的第一天,罗老在考场外等了一天,“要沉着,要冷静”,这句温暖的鼓励赵传英终生难忘。

算起来,罗老送去读书的小保姆前前后后不下二十个,而他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办一所保姆学校,让她们学有所长,能够自强、自立。

他常说,“知识对一个人太重要了,一个小保姆增长了知识,改变的不仅是她自己,是一个家庭,甚至还有她的家乡。如果千千万万的农家孩子都能多一分受教育的机会,改变的将是一个民族。”

他还常常说,“我一生都在为社会奉献,能为大家效劳一辈子,我就满足了。”

罗民诏被父亲这份对社会、对他人博大深厚的爱深深感染着,“是这片爱心让他在国民教育事业上献出一切,是爱心让他总想帮助每一个他能帮上忙的人,是爱心让他身边贫苦的农家孩子一个个成了有文化、能自立、懂奉献的人。”罗家小院暂时失去了它本该有的欢快和热闹,但罗民诏说她不会让这里长久地沉寂。她已经想好了,按父亲原定计划,把这里变成老人业余学习的处所和修身养性的庭院,成为“培养年轻人的基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