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医学界,郭新教授是著名的心脏病学专家,享有盛名。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已经名扬海外,被誉为中国的白求恩。
1974年,郭新教授参加中国医疗队远赴索马里。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他为索马里的平民出过诊,为危重病人输过血,为索马里高官的亲眷看过病,还因为生活艰苦、工作劳累染
郭老师常说:人命关天,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在他的头脑中,从来没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这样模糊的概念。他因此成为危重病人的希望和精神支柱,病人们说:只要让郭教授看过,死也认了。
郭老师把患者视为亲人,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有一位心脏病人住在心内科,因同时患有胃病,感觉服用的药物对胃有刺激。郭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亲自到药店买来空胶囊,把患者服用的药片磨碎,算好剂量,一粒一粒地装进去。患者在病房住了1个月,也服用了1个月郭老师亲手为他自制的这种特殊胶囊。
在郭老师的眼里,患者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贫富之别,生命是同样的珍贵。有一位农村来的患者,夜间发病,呼吸没有了,郭老师闻讯赶到,马上给患者做口对口人工呼吸。怕耽误时间,他连纱布也没垫。科里一位年轻的医生,曾经目睹了这样的情景:当时他正坐在心电室,听见走廊里咣当一声,出来一看,只见一个病人直挺挺地躺在了地上,郭新教授马上赶来就地跪在那里施行抢救,近1个小时后,患者的心跳还没有恢复,郭教授仍不放弃,坚持抢救,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淌了下来。年轻医生被深深地感动了,从郭教授的身上领悟到医生职责的神圣,看到了永恒的白求恩精神。
2003年5月,郭老师被诊断患了癌症,而且是恶性度极高的小细胞型肺癌,癌细胞已经扩散。作为医生,他非常清楚等待他的将是什么。他一如既往地查房、会诊、出门诊,履行一个医生的职责。
第一次化疗结束后,郭老师就回心内科参加会诊。当他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8个疗程的化疗结束后,郭老师的体力已经极度虚弱,但他仍然坚持为病人会诊,这时距离他去世已不到3个月。如今的心内科主任回忆当时的情景,仍禁不住热泪盈眶:“有很多病人,我们真不忍心让他看了,但病人真的需要啊!”会诊时,看着郭老师不停地咳嗽,拿着病历的手不断地抖动,额头上的汗珠滴答滴答地往下淌,在场的人们都不禁潸然泪下。去世前10天,许多患者来看望郭老师,他还一个一个地询问病情,并为他们口述药方。2004年8月9日,郭新教授不幸去世,告别了他深深牵挂的患者和无限眷恋的工作。但他的名字、他的业绩不会被人们忘记。他用一生铸就的医魂永远激励着后人,将白求恩精神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