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出“科研鉴定是科研终结”的误区

2007-02-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马跃华 通讯员 华晓春 我有话说

本报讯前不久,由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常建波教授主持的“鲆类病害防治和免疫活性配合饲料的研究”项目采用边试验研究边推广应用的方法,先后在福建、山东、辽宁、天津等沿海省市数百个水产育苗场、养殖场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鲆鲽类乃至海水鱼类养殖的经济效益,赢得了养殖户的广泛好评。这是集美大

学教授走出“科研鉴定是科研终结”误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个成功案例。

近年来,集大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针对以往科研工作照搬重点大学模式或科研成果只是在研究室里的情况,按照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集中力量在航海新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关系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开展推介活动,不断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开展校企合作,是集大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如生物工程学院和厦门夏商农产品集团合作,针对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生产实用配套技术、特种菜培植、快速检测网络及配送流通等技术难题联合攻关,在立项3年后,终于攻克无公害蔬菜技术难关,从而构建了“从农田到餐桌”的无公害蔬菜质量监控,确保了蔬菜供应的质量,实现了科研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已建成同安、海沧、翔安等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带着科研产品走出实验室,逐步与市场接轨是集美大学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又一举措。近年来,集大积极组团参加“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等进行推广,并制作电视宣传短片,编制宣传册、科研成果目录等加以市场推介,有效地促成科研成果转化。

据了解,近年来,集大在每年的各类推介会上都有多项科研成果实现转化,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如由陈昌生教授培育的坛紫菜新品种借助“6・18”项目成果交易平台,在厦门、莆田、福清等地广泛推广,每亩比老品种平均增产1500元―1800元以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