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基地练就万千技术能手

2007-02-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沈琳 我有话说

广西、湖南、新疆等地众多高职院校专程前来参观,并邀请该校教师前往指导,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将该校实训基地作为高职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向全国同类院校推广……近年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常州工职院)的高职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在全国引起了不小反响,该校的实训基地每年向社会输送了数千名应用性技术

能手。

多年实践新模式应运而生

化工行业工种划分细、岗位针对性强,随着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化工人才岗位之间迁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此,常州工职院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建设新型化工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的探索。经多年实践,该校逐渐形成了以“仿真与实操相结合”、“车间与教室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和“学生与学徒合一”等“四个结合、六个合一”理念为指导的新模式。

在该校校园的东北角,记者看到了由林立的钢架、复杂的仪表和巨大罐子组成的年产1000吨聚酯切片生产(冷模)实训中心,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30多名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或操作机器,或记录变化数据。一名姓查的学生满怀自信地告诉记者,经过学校化工产品合成实训中心、化工工艺实训中心等直观的实训环节,他们已熟悉了许多原理,这次实训通过后,他们就能更深入地掌握化工产品从实验到生产的系统知识了。常州工职院这一小试――中试――放大的完善开发生产体系,正是该校新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一个亮点。

能力为本搭建企业与高校的桥梁

为了让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上手,常州工职院贴近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行业,有效解决了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脱节的大难题。

为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由于不正常操作引起的各类故障及可能带来的后果,该校在建设实训室时创造性地在实训设备上人为设置企业生产中易出现的故障。记者就亲历了这样一幕:在流体输送中心的一节实训课中,指导教师首先进行调节升降机等操作,不久出现了离心泵“气缚”与“气蚀”等不正常操作现象,学生们经过检查和判断后,很快排除了故障。据指导老师介绍,目前,“设置技术故障”这一技术思路的部分实训装置已申请了国家专利。

同时,该校的实训基地还集成人工、自动化仪表等控制技术,确定工作任务、选择合理工艺流程,设置安全警示、逃生指示标志、“三废”回收装置等,处处显示了基地的新颖性与实用性。该校院长颜惠庚自豪地说,这些基地均为该校各系各专业的骨干教师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合作攻关而成的,能满足多个专业学生的实训要求。目前,该校现有的7205万元实训设备中有1077万元为该校教师的智慧结晶。

功能独特基地人才培养效应渐显

依据兼具企业元素与高职教育特点的实训基地,常州工职院的学生在诸多全国性赛事中屡屡夺冠,众多企业纷纷向毕业生抛出“绣球”,一些企业甚至以承担学生在校期间费用的形式吸引学生加盟。

与此同时,以实训基地为平台,该校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也越迈越大,创新推行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等教学模式,《精细化工生产工艺》、《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等教材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首批立项教材,多名教师被政府或企业聘为科技创新促进者、兼职工程师。

该校实训基地功能的独特还在于丰富了相关行业操作工技能水平的考核标准。近年来,该校在全国首次发起并承办了首届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学生化工操作技能、全国首届建材职业院校中控操作技能大赛等大赛,并以大赛为契机,推动了相关行业、比赛规则的制定和完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