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科学发展春风起,社会和谐万事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即将在北京召开,举国关注,举世瞩目。为配合两会召开,本报从今天起推出《两会特稿》专栏,敬请关注。 |
2006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史上的重要之年:
阳春三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会”上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神州大地如沐春风;
金秋十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亿万人民群情激昂!
今天,在“两会”召开前夕,代表、委员们已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新世纪新阶段,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建设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用共同的价值观把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之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我们党是一个善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总是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我国具体国情紧密结合起来,以创新的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阐明了它的基本内容及建设方向。这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创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力量源泉和思想道德保证。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关系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现实关系。价值作为反映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范畴,标示客体的存在、作用及其变化对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价值观作为关于价值的观念系统,是对一系列价值关系和普遍性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而在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统摄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
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关于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都有过丰富的论述。但将四个方面联系起来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奋斗目标。理想是旗帜,是希望。我国各族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是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源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我们国家、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只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够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丰富,既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强调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作用;既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这个体系既准确把握了时代特征,又继承了优秀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打牢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当今世界,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在全社会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保障,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灵魂,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动力。北京大学教授黄?森认为:“文化建设既是‘四大建设’之一,又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抓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
由于国情不同、民族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往往各不相同。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根本。
共同的思想道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和谐文化只有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为全社会提供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作用和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形成崇尚和谐的心态和思维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进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就当前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学习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学习掌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以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面对转型期利益多样化、思想多样化的局面,能不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凝聚全民族意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关键在于能不能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一思想、指导实践。”北京市宣武区委党校教师孙树平这样说。
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不断增强全社会的进取精神、开拓勇气、创新能力,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目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我们是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环境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国际上,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没有改变。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并将继续给我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与之相伴随,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多样化。
总的来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逐步形成。但是,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依然存在,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不时沉渣泛起。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在思想上产生迷惘、困惑乃至无所适从,都在所难免。价值观念越是多元,就越是需要共同价值观的统领。否则,社会就不会有统一的步调,人们就会离心离德,成为一盘散沙。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崇富研究员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观念体系,这个价值观念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价值关系、价值事实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价值观建设的基础不在其观念本身,而在于客观的价值关系、价值事实。所以,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增进思想共识。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建设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只有从现代化建设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才会真心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真正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反过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团结亿万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从而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这样认为。
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说:“只要我们按照六中全会的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搞好理论武装、理想信念教育、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工作,就会使人们不断增强对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信心,就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和挑战。但是,只要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就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团结和睦、和衷共济、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