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以“指数”测文明

2007-03-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雁 本报通讯员 董城 / 本报记者 程伟光 我有话说
编者按奥运临近,2月27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发出号召,要求北京和赛事协办城市全力以赴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北京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要承办城市,首都市民的文明素质更是让世界瞩目。让我们通过公共文明指数去了解一下目前北京市民的文明状况。

近日,首都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在京发布。北京市民2006年的公共行为文明得分为69.06分,比2005年提高了3.85个百分点。这一指数的公布,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专家认为,首都人民的文明素质正逐步上升,奥运期间值得期待,展望未来,市民素质需要更深层次的提高,北京的文明水平还需要明显提升。

人们想问的是,当2008年奥运圣火熊熊燃起之时,1500万首都市民能否以崭新的文明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首都公共文明指数,高低变化体现市民素质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曾坦言,北京市民参差不齐的素质是他最担心的问题。市民是展示文化北京与文化中国的最重要的载体,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既是奥运成功的保证,又是筹办奥运的目的之一。评测自己的文明程度并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是每一个奥运主办城市的必修课,北京也不例外。正如王岐山所强调的,“外国人来北京看奥运会,是想看中国人的变化,而不是中国楼的变化。奥运会是一个契机,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实现人的素质的现代化”。


2月11日是北京首个“排队推动日”,旨在鼓励市民养成良好的排队习惯,共建秩序文明。
自2005年起,受首都精神文明办公室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中心“北京市民公共行为综合调查”课题连续两年发布了首都市民的公共行为文明的“得分”情况,2005年底北京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65.21分,2006年为69.06分。专家介绍,这组数据除表示北京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整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外,同时也反映了在公共生活领域还有一些不文明现象需要改进。

垃圾是不是随手丢弃?等车时间长了会不会烦躁?过马路看不看红绿灯指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北京市民公共行为综合调查项目组”专家廖菲介绍说,该组织对北京公共行为文明的调研与评价,正是从这一个个通常不太引人重视的环节着手,通过对10000多名市民、来京务工人员以及1000多名在京居住2年以上的外籍人士进行社会问卷调查,对全市320个公共场所地点、约20多万人、18万辆机动车、累计1700个小时的现场观测数据,根据对首都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综合得出的。

报告中指出的北京市民文明程度的提升,全部反映在日常生活小事上:

越来越多的人讲究卫生习惯。数据显示,在公共卫生方面,2006年与上一年相比有很大进步,乱扔垃圾和随地吐痰两种不文明现象的发生率分别由9.1%下降到5.3%,8.4%下降到4.9%。

排队等车的人多了,过马路不看红绿灯的人少了。随着人们公共秩序意识的提升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等车拥挤现象的发生率由2005年的38%下降到2006年的15%,不按顺序排队现象也由2005年的9%下降为6%;行人横穿马路现象的发生率由2005年的24%下降到11%;非机动车闯红灯现象发生率由2005年的22%下降到11%。

火气小了脏话少了,乐于助人的也多了。专家指出,对待别人的态度更是反映一个城市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准,事实证明,人的不良态度是可以随着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而得到改观。比起单纯的数据,内在态度的转变更加可喜。根据2006年观测,市民遇到陌生人问路时,90%的人能够热情主动地给予帮助,而2005年仅为71%;在等车、上车时,冲撞摩擦时的不文明现象由2005年的9%,下降到1%;在市民的交往过程中,说脏话、用语不文明现象由2005年的10%下降到3%。

无疑,北京人公共文明素养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专家也指出,在公共生活领域还有一些不文明现象需要改进,如禁烟区吸烟的现象在北京就很严重。

给北京人素质打分,需构建学术量化评价体系

得知有人在给北京公共行为文明打分,首都国际机场维修工程师曹阳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虽然工作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可每天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无非衣、食、住、行。素质是一个很虚的概念,况且每个人对于文明的认识也千差万别,凭什么说北京人的素质是高还是低?这个分数可信吗?”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综合调查”课题组负责人沙莲香教授解释说,精神文明的范围很广,包括政治


北京市民文明程度的提升,全部反映在日常生活小事上,比如文明驾驶。
文明、公共文明等。该课题组只限定于研究公共文明,并进一步浓缩为市民的公共文明,即市民在公共生活中的文明表现。把公共生活限定于公共行为方面的表现,即行为表现的文明程度。对行动的研究是可以观察、量化的,因此,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测等方法,引入指标体系和指数的研究,实现对行为文明水平的量化评价。

谈到首都文明评价指数构成及具体调查方式,沙莲香表示,文明指数由五个一级指标构成,即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这五个一级指标是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的基础框架。五个一级指标下又涵盖了47个具体指标。沙莲香说,之所以选择五个一级指标,是因为其中存在递进的关系,公共卫生、公共秩序是在物理空间上表现的文明,公共交往是在人文空间上表现的文明,公共观赏表达了人的内在审美,对他人创造的欣赏,以及对创新的鼓励。公共参与涵盖了前面四项,是最高层次,它说明人在文明行为方面不仅自己做到了,而且还会影响其他人去做到。

沙莲香介绍,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课题组针对公共领域出现的严重影响首都形象和市民生活环境质量的各种问题,从研究市民现代文明素质标准入手,比较研究世界各国奥运会举办城市的经验,深入探讨了由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五个领域组成的公共生活领域文明行为规范,确立了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指标体系,并根据指标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市民公共行为文明程度社会调查。

据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慧光介绍,首都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调查的学术特色之一,在于整个社会调查进行过程中,始终坚持抽样问卷调查与公共场所现场观测相结合、把现场观测数据作为重要参考的办法;在社会抽样问卷调查中,采取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在京外籍人士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的办法。通过对分布18个区县的城区居民、农民、来京务工人员、在京外籍居住人士等不同群体的抽样调查和现场观测,获取了300多万个基本数据。在此基础上,组织论理学、社会学、城市管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合作研究,最终形成对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的总体评价。

至于这个文明指数到底有何意义,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金元浦教授指出,目前世界各国尚无此项研究,这是一项“拓荒式”的工作。这一指数的研究对于科学评估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效果,量化分析市民文明素质的现状,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规范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社会发展领域的科学指标体系,使软环境的建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也有深远意义。

奥运决战年,北京文明指数进一步提升

“2008年奥运会期间,世界各地宾朋来到北京,首先感受到的是北京的公共环境和市民在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大力推进人文奥运行动,必须着力提升市民在公共领域的文明素养和城市公共环境的文明程度。”张慧光说,“随着大量‘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广大市民对社会公共空间、公共环境文明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认为,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分值的提高体现了全体北京市民“为祖国争光,为奥运添彩”的爱国热情的提高;体现了由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所取得的实质性成效;体现了北京市大力推进人文奥运行动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随着奥运会的一天天临近,不少人发出了心中的疑问,69.06的得分对北京是高还是低?2008年奥运会期间首都市民的素质是否会让人满意?

“指数为100点时表示处于没有不文明的理想状态,这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可能的,69分应该不低了。2008年奥运会,大家都希望北京市民能够有一个成熟的表现,这个指数的设计就是直接服务于北京奥运会,提示市民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当然,这个期待不可以太高,因为市民的文明习惯有一个培养的过程,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也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这都使得我们不可能在文明程度的提升上一蹴而就。根据我们目前研究所掌握的资料,随着‘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全体市民更加自觉广泛参与文明新风尚建设,奥运会期间北京市民的素质会有更大的提高。”沙莲香教授说。

专家指出:今年的首都文明指数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两个指标增幅明显。这表明,管理文明与市民文明相结合的效果是显著的。同时也说明,市民与管理者对文明的追求正在转向自觉,这是大家对2008年北京市民文明指数有良好期待的原因之一。

“北京市民素质提升的突破口在哪里?就改善北京乘车环境来说,除需要力量基础设施的投入外,引导市民自觉遵守文明乘车秩序也十分重要。”不少专家认为,政府作为社会管理和服务机构在帮助市民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慧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正以“为祖国争光,为奥运添彩”为主题,以“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为全民动员口号,着力推进公共领域的文明风尚建设,以倡导优雅言行,建立优良秩序,培育优质服务,建设优美环境为目标,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今后,一批“文明乘车监督员”、“首都公德人物”、“文明小使者”、“首都文明服务明星”将在普通北京市民及来京务工人员中产生,并将成为影响周围市民文明言行的楷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