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鄂尔多斯幅员辽阔,包括今天鄂尔多斯市全境、巴彦淖尔盟后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本文所指的就是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鄂尔多斯地处战略要冲,向北过黄河越阴山可进入蒙古高原,向南过长城便深入中原腹地,自古就是中原连接北方和西域的重要通道。这里作为中国草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吸引着北方游牧部落
发祥的原生性
人类先祖之一“河套人”遗址的发现,揭开了鄂尔多斯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进化史。占地4000平方米的朱开沟遗址的发掘又使鄂尔多斯地区乃至内蒙古中南部的考古研究有了重大进展。朱开沟遗址的年代上限属于约距今4200年的龙山时代晚期,下限为约距今3500年的商代前期,前后约800年。朱开沟文化主要以发达的农业生产为主,与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农耕文化在夏代即具雏形的状态基本同步。而其后期阶段已接近于典型的草原景观,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也相应从农业为主向半农半牧发展。急剧的干冷化和经济形态的变化,导致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细石器文化”已在朱开沟产生。朱开沟遗址不仅出土了以压制、剥制、琢制和磨制相结合的细石器,还有以骨为柄,以石片为切刃捆绑而成的复合式砍削器。朱开沟在商代前期已拥有制造青铜器的技术和产品,大量青铜小饰品、工具以及青铜戈、短剑、刀、镞等兵器的陆续发掘,证实了北方系游牧民族的标识物――青铜器就诞生于此。迄今为止,在中国北方其他地方,具有朱开沟遗址集草原文化的重要标志――细石器及青铜器――于一身的文化遗址尚未发现。因此,有理由认为,鄂尔多斯地区是中国北方草原文化重要的原始发祥地之一。从此,以鄂尔多斯为中心的中国北方游牧文化带向东向西大面积地扩展,并以特有的草原文化原生性,在中国北方草原文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持久的交融性
夏商周时期,鄂尔多斯地区水草丰美,是发展畜牧业的一方宝地。据文献记载,当时生活流动在鄂尔多斯地区和山西、陕西北部的游牧部落有猃狁、土方、工方和鬼方等。随着这些北方游牧部落的不断壮大,鄂尔多斯地区成为中国北方众多游牧部落和民族的发祥地、聚结地,以畜牧业为社会主导经济的中国北方民族由此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推动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长达数千年的碰撞、交融和整合。由于鄂尔多斯地区是中原通向西域和漠北的重要通道,因此在商周时期,它就已成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的交界线和融汇线。到春秋时代,以鄂尔多斯地区为根据地的林胡、楼烦直逼赵国北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军事力量大为增强。他击败林胡,使楼烦臣服于赵。赵武灵王在鄂尔多斯东北一带设立云中郡、在其北部设九原郡,成为历史上给鄂尔多斯地区制定名称的第一人。公元前320年,秦国占领了鄂尔多斯大部分地区,秦昭襄王筑长城穿越鄂尔多斯,成为防御匈奴的一条重要防线。自战国时代延伸到秦汉,匈奴利用鄂尔多斯地区的自然优势发展畜牧业,成为北方民族历史上最强大的“马上行国”,与秦汉多年在鄂尔多斯地区争夺控制权,并通过战争、纳贡、婚嫁和亲、关市贸易等形式,彼此间维持了长时期的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北魏时期,鄂尔多斯地区的畜牧业和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时的鄂尔多斯实际上成了一条大通道,为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文化的大交流、大整合,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隋唐时期,鄂尔多斯成为由漠北过黄河直通京城长安的门户,唐朝一直把这一地区称为“国之北门”、“边塞要地”。西夏畜牧业与农业生产并存,汉、吐蕃、党项等民族文化互相融合,为鄂尔多斯传统草原文化注入了新的丰富的内涵。随着蒙古汗国灭西夏,一批随军而来的高级军政人物及其部落成员,还有大批蒙古宫廷技艺人才都留居于鄂尔多斯地区,从此,蒙古宫廷文化便扎根于此。此后,这里不仅是通向陕西奉元及内地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元代一个重要的军事牧场。明朝,达延汗控制了蒙古各部,鄂尔多斯部进驻河套地区,同时,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也随之驻牧于此,古代曾一度被称为“河套”的地区从此更名为“鄂尔多斯”。到清代,清政府在蒙族地区推行盟旗制。乾嘉以降,内地农民向今内蒙古中西部移民,“走西口”进入高潮,涌入此地的内地人口多达数十万。从此,鄂尔多斯大部分地区形成蒙汉杂居格局,生活习俗也逐渐同化,具有草原文化悠久历史传统的鄂尔多斯与内地出现了一体化趋势。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鄂尔多斯地区以跨民族、跨地域的形式,持久交融了数千年,使这里的草原文化体现出两大特色:第一,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统一,使其成为一种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特色鲜明的复合型文化。第二,以其历史的连续性和独特的多元性,成为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为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实体的最终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璀璨的经典性
神奇的大自然和历史悠久的文化积累,孕育了鄂尔多斯草原文化韵味独特、古朴典雅的民风民俗和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其中具有唯一性特色的文化遗存、人文景观、民俗活动,体现了鄂尔多斯草原文化的经典价值。其主要表现是:(1)青铜文化。在鄂尔多斯地区发现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特征最明显的“鄂尔多斯青铜器”,起源于商代,在春秋战国、西汉初年达到鼎盛,它以具有便于携带的小型实用器、以大量动物纹作为装饰题材和青铜、金银制品共有的三大特点,有别于其他青铜文化,成为我国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阿尔寨石窟文化。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草原上突兀着一块红砂岩的巨石,这就是阿尔寨石窟遗址。阿尔寨石窟壁画体现出独特的草原文化魅力,除了宗教内容外,还有反映西夏及元代世俗平民生活的题材。它是中国长城以北位于草原地区一处硕果仅存的晚期石窟遗址,是研究西夏和蒙古族草原文化的一座宝库。(3)成吉思汗祭祀文化。1649年(顺治六年),成吉思汗祭祀圣地“八白室”迁至鄂尔多斯大伊金霍洛后,守护、祭祀“八白室”的达尔扈特人也随之居住在其周围。由“八白室”演变至今形成的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历经近八百年的延续一直保留下来,堪称世界奇迹。此外,鄂尔多斯地区还产生了几部著名的蒙古编年史,特别是《黄金史》与《蒙古源流》等堪称历史巨著。而源远流长的鄂尔多斯婚礼较多地保存了成吉思汗时代男婚女嫁的遗风,继承了蒙古族古老的婚礼传统,充分体现出蒙古族充满智慧的艺术创造才能和富有美学观念的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