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毛泽东首先科学地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特点、战争的性质、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指出,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其战争力量虽强,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同时它又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够得到世界上的广泛支持与同情,特别是中国有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这种进步因素为代表,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这些因素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毛泽东根据中日双方的特点,还科学地预见了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他着重指出,第二个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对中国来说是很痛苦、很艰难、很残酷的阶段,但这又是中国由弱到强、最终战胜敌人的“转变的枢纽”。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一整套具体的战略方针。他还特别强调了游击战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意义,在同时期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它作了更全面、更详尽的论述。
毛泽东还科学地提出和论证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毛泽东这些清晰而符合实际的判断,回答了人们最关心而一时又看不清楚的问题,使人们对战争发展过程和前途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
《论持久战》的发表,使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得到了愈来愈多人的钦佩与尊重。一位外国记者评论说,不管他们对于共产党的看法怎样,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的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绘了未来的一般的轮廓。抗日战争的发展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分析判断和采取的战略策略的正确。
这部著作,不仅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国民党将领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向蒋介石转述,蒋介石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恩来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周恩来从武汉到香港时,委托宋庆龄找人翻译《论持久战》为英文向海外发行。爱泼斯坦等参加了翻译工作。毛泽东很重视这件事,为英文本写了序言。毛泽东在英文版的序言中说:“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世界的利益。”在海外,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得到了高度评价。(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