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观者有心

2007-03-1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于丹并非徒有虚名

最近,知名大学的10名博士联名指出:“于丹所讲的《论语》和《庄子》,都只是借了古典文本的壳,但实际上很像速成教材,不仅偏离了文本本身,也给人造成了误导。”博士们的这种评价是基于什么样的标准呢?笔者认为,博士对一个问题发表公开的见解,必须有充实的论据。对

于丹解读经典的批评也一样,你说别人是错误的,你就必须拿出自己的见解来,并让大众认为你的见解是正确的,至少比于丹的解读更合理。如果拿不出货真价实的东西,就会被人认为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估计那些博士们也不敢保证自己的理解就绝对正确,毕竟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已。既然如此,就不要给于丹的《论语》和《庄子》心得定性,不妨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于丹的解读。实际上,文化市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谁都可以对经典著作进行解读,然后进行争锋交流,以此共同推进文化发展。湖北武汉叶雷

“抵制于丹”体现了责任

迅速走红的于丹,最近遭到了清华北大等10名博士的联合抵制,他们认为于丹“极度无知”,要其从《百家讲坛》下课,并向观众道歉。于丹目前的人气可以与“超女”媲美了,据说签名售书时,签得手发软。但在买书的人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真正需要她的“心得”?不过是一种时髦罢了。就如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无论孔子还是庄子,于丹的“心得”都不过是一家之言。于丹的广受欢迎,与其说是因为她的解析,让人们读懂了《论语》或者《庄子》,还不如说是正好顺应了当下人们对学习传统文化的渴盼和需求。然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注定了不能只凭热情,更需要的是深入的钻研和探讨。因此,博士“抵制”这一字眼,虽然让人觉得有点刺眼,但却不必过于计较,我宁愿相信,作为古典文化的研究者,这是出于一种避免误导读者的急迫心情,是一种负责任的学术态度的体现。浙江湖州钱夙伟

把古墓搬迁入城有必要吗

报报道,南京将把一座有着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南朝贵族大型砖砌古墓整体搬迁入城,对古墓后壁、两个侧壁和地面分别整体起吊,整个过程大概需要半个月。根据国家文物局2003年颁布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南京这一做法不妥。首先在如此浩大的搬迁工程中,古墓的安全存在极大的风险,稍不留意,就有可能使那些珍贵遗产受到伤害甚至毁灭殆尽;其次,古墓离开了它原来的位置还叫古墓吗?即使安全地将古墓转移到了市区,也必定要在其周围建筑一个保护性的设施,甚至布置上现代化的灯光、旗帜和出售门票的门房,市民能看到的,也不过是一座早已经失去本真面貌、充满了人为气息的建筑而已,又如何“让市民都能感受文物的巨大文化魅力”呢?湖北武汉张汉

这样的专题片好

前不久,中国教育电视台分七次播出了大型专题片《春天里的七次聚会》,分别纪录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复旦大学七所大学1977级、1978级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聚会座谈的生动情景。1977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恢复高考的决定,当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有近2000万人,录取了60多万人,1978年上半年又录取了60万人。参加座谈聚会的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革开放给自己、给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充分肯定了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竞争,选拔优秀人才的机制和制度,同时也表现了当年师生们艰苦奋斗、刻苦学习,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崇高的责任感,是教育当代青年学生的一部生动教材。江西宜春左渭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